老人们常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我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古人对于礼节是十分重视的,而这也是我们从小就要学的,这些也一直流传至今,不管是《弟子规》还是《礼记》,都提及了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已经相处的方法,被许多人认可,在民间也流传这样一些俗语,现在人们常说这么一句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就是不要去说父母犯的错误,其实并不是不可以去说父母的过错,而是如果父母做错了事,作为子女的并不是不能帮他们指出来改正,而是应该注意方法,如果是家里的事,就在家里解决,千万不要拿到外面去说,这样会被人说三道四,如果父母有错,我们可以通过委婉地方式去和他们说,不要当着许多人的面说出来,或者是如果父母有什么做错的地方,可以去找一个恰当的时间去和父母聊聊,不要去和父母争吵。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过去,在小时候,当我们犯了错误时,父母基本都是耐心地去教导我们, 有些时候会去讲个故事,通过故事来告我们犯的错误,和该怎样去改正。


可是到了我们身上时,父母犯了错误,都要揪着不放,不给父母留面子,不管在什么场合就和父母争吵,不管父母的感受,就是对其一顿数落,如果我们心平气和的去和父母谈,以聊天的方式和父母去交流,父母也是通情达理的,对于子女提出的这些话,这些问题都会去听,都会去接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3
子不言父过:出自《礼记》,全文的句子是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以前的社会讲究的是三纲五常,子为父纲、臣为君纲,妻为夫纲。子为父纲的意思就是父亲说的什么话都是对的,都是不能反驳的,否则就会认为不孝顺。更别说做儿子的说父亲的过错了,这是出自于礼记的记载,礼记主要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事要准守的礼数规矩,凡是有度,看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在外面尽量保持谦逊的态度,所以教导作为长辈不要再外面面前称颂自己的孩子,同时作为孩子也不能在外人面前谈父母的过失败。但是如果在家庭内部里,父亲是可以称赞自己的孩子的,同时如果父亲由过错,那么做儿子的应该提出,只是方式要委婉,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女不道母奸:这后半句,是根据前半句总结出的对仗俗语,没有任何出处,只是民间百姓总结,口语相传,成为老话。母奸指的是长辈的奸诈,自私,所以对仗下来就是作为儿女的不能说自己长辈的过错。同样有一定的局限性。父母有错,应该提出促使其改正。应该效仿弟子规的教导,亲有过丶谏使更,怡吾色丶柔吾声,谏不入丶悦复谏,号泣随丶挞无怨。如果长辈有错,要多次柔和注意态度地提出,让其改正,避免再次犯错,这才是对待问题的态度。
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长辈和晚辈之间的过错问题,都不能进行躲避,应该注意态度,多次提出劝诫,最后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单纯地根据俗语的片面指示,做出错误的理解和行为。
第2个回答  2019-08-15
子不言父过,是说即便是父亲做错了事情做为儿子的也不要说他,女不道母奸,是说即便是母亲与人通奸,做为女儿的也不要去说她,这两句话的整体意思也就是说:为人儿女者无论是父母亲做错任何的事情做的再怎么不对也不能去说去指责,没有你说的份,因为他们是你的长辈。
第3个回答  2019-08-15
这句话应该和另一句古话意思相近,这句话就是: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父母的也难免会出错,作为他们的子女要有容忍担待之心,不能够像无情无义的外人一样斤斤计较,要让父母感到家庭的温暖。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不论是谁,有错误和缺点都可以提出耒,只是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办事的技巧而已。
第4个回答  2019-08-15
在封建社会,非常注重孝道,并有明确的规范,上承老,下顺意,是为孝,如果违背了这个规范就是不孝,轻的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重的会受到律法的制裁。这是说的子不言父过
对于母亲奸诈,自私,投机取巧的行为作为女儿是不能进行批评的,更不能在外人面前对母亲的这些劣德说三道四;即便母亲用这些劣德来教导女儿为人处世,女儿也不能反对,而必须顺从才是孝顺的女儿。这是说的女不道母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