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磁学调查的必要性

如题所述

中国人口众多,吃饭问题是中国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党中央领导有力,社会稳定,科技发展,农民安心生产,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国家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依赖科技进步。除生物技术手段外,肥料技术依然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

我国肥料资源极为有限。历年来我国施用氮、磷、钾的比例为1∶0.23∶0.10,与世界的平均水平1∶0.47∶0.34相比,明显低下,说明我国土壤的基本肥力不足。其问题的解决有三方面的途径,一是利用国内外两种矿业资源、两个市场,开发更多的磷肥与钾肥的矿产资源;二是提高有限化肥的利用率,避免在施用过程中化肥的浪费;三是开发新肥料。磁肥/磁化肥产业的崛起,就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旨在部分解决上述后两个问题。

生物磁现象自20世纪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与研究,正逐渐形成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磁学(李国栋,1983;张兆庆等,1994)。20世纪60年代生物磁学得到了深入发展,开始了磁化水和磁场在农业上的应用(张兆庆等,1994;张蕴哲,1983;赵树仁等,1980),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磁场处理种子和磁性肥料的研究(卢升高等,1990;陈铁平,1996),20世纪90年代后,粉煤灰等磁性物质对农作物的正面影响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吴家华等,1995;Reilly S E et al.,1995;汪海珍,1999),磁性肥料开始大量投放市场,到了20世纪末中国就有80余家磁肥厂投入生产,几乎各省市区均有磁肥/磁化肥厂,其年生产能力估计为300万t。

生物磁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范围涉及粮食、果树、蔬菜、食用菌和家畜、家禽饲养等方面。在农作物上的应用,主要有磁场磁化土壤、直接处理作物种子、磁化水浸种与灌溉、磁性肥料等4种方法。其中,磁场磁化土壤、磁化水灌溉、磁性肥料施用的效果直接与土壤磁性背景有关(刘思春等,1996),因此,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也就相应开始了土壤磁学的研究,并积累了各省区典型的土壤剖面磁性资料(俞劲炎等,1991),并进行了许多磁—土壤—生物效应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成果。主要认识是土壤中合宜的磁化强度(剩磁与感磁之和)可提高磷的有效性,减少氮素损失,并增加土壤的物理性能如透气性等,这些成果为正确使用生物磁学工具提供了基础数据。

农业磁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此不作冗长的介绍,仅以一个实验说明我国土壤磁学背景调查的必要性。图3-1是磁肥施用效果实验的中间情况的照片,其显示在背景(褐土和褐土+化肥)下施用不同的磁肥(配方M1、M2),导致土壤磁性不同,其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也相应不同。

图3-1 磁肥/磁化肥施用实验效果

我国已完成土壤氮、磷、钾丰度的背景填图,为全国化肥生产规划部署与化肥施用提供了指导性资料。但在磁肥/磁化肥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全国土壤磁性尚不了解,滞后于肥料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土壤磁力背景调查,做好磁肥生产战略部署,指导磁肥施用等工作,已迫在眉睫。本专著提供了不同比例尺土壤磁性调查的实验,建立了不同尺度的土壤磁性块体,提出了华北地区磁肥生产部署与施用方案,现介绍如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