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层序

如题所述

胜利油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层序和整个华北地区基本一致,包括寒武系和奥陶系。寒武系分上、中、下3个统,奥陶系分中、下两个统,一共划分为13个组(图2-1)。根据钻井和野外露头资料统计,下古生界总的沉积厚度达1400~1600m,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一)下古生界剖面划分对比标志

在古生物(包括微体古生物)地层单位及岩石地层单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旋回、接触关系和电测曲线等资料,确定下古生界各组段的分层界线。

1.古生物标志

露头区地层划分主要依据古生物分析资料,钻井剖面的地层划分主要利用牙形石化石资料,下古生界不同层段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及牙形石组合(表2-1)。

表2-1 下古生界古生物分布表

图2-1 胜利油区潜山基岩 综合柱状图

2.岩性组合标志

各组段具有明显的岩性组合特征,例如:寒武系馒头组为棕红色泥岩,张夏组为鲕状灰岩,崮山组—凤山组以竹叶状灰岩及泥质条带灰岩为特征。其他岩性组合特征见(图2-1)。

3.沉积旋回与接触关系

下古生界在纵向上呈现明显的两大海侵旋回及6个次一级旋回(图2-2),由于受蓟县运动、怀远运动和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形成了3个区域不整合,包括奥陶系和上古生界、亮甲山组和下马家沟组、府君山组和馒头组3个不整合面,是下古生界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

4.电性特征标志

测井曲线是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碳酸岩盐主要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形态及组合特征来划分对比。由于各组段碳酸盐岩泥质含量不同,其对应的自然伽马曲线形态各有特征,常见的有“低平段”、“块状高峰”“掌状高峰”“锯齿状”“刺刀状”“字型山”等形态特征。利用这些曲线形态组合特征划分对比地层,把曲线形态特征明显、区域分布稳定的层段作为对比标志层。自然伽马曲线形态高低变化趋势与沉积旋回变化相一致,例如奥陶系中统3组构成3个次级旋回,其对应的自然伽马曲线也反映3次由高至低的变化趋势,因而,利用自然伽马曲线作桥梁在覆盖区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与露头区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对比地层相一致。

(二)下古生界各组段特征

寒武系分上、中、下3个统,包括8个组。该系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奥陶系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各个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各组之间地层特征有明显的差异。

1.府君山组

超覆于青白口系不同层位之上或太古宇变质岩之上,分别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为深灰色灰质云岩、云质灰岩夹云质泥岩,沉积厚度几米至几十米。

2.馒头组

紫红、棕红色页岩、泥岩夹泥质碳酸盐岩,后者在局部地区呈透镜体。泥页岩中常见干裂、石盐假晶。现存厚度一般小于120m。

3.毛庄组

该组岩性变化比较大,以灰色灰岩、云质灰岩和粉砂质页岩为主,残余厚度0~50m。

4.徐庄组

下部为暗紫红色砂质页岩、灰绿色粉砂岩夹少量灰色灰岩;上部为灰色灰岩或鲕状灰岩与紫红色含粉砂质云母页岩互层;顶部为灰岩或鲕状灰岩。其中,碳酸盐岩自下而上逐渐增多,砂、泥岩逐渐减少;页岩中云母含量自下而上增多,颜色由暗紫色变成棕红色。粉砂岩中见“人”字型交错层理,砂岩含海绿石。现存厚度一般小于90m。

5.张夏组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鲕状灰岩、灰质云岩、云质灰岩。底部夹绿色页岩。鲕粒自下而上变大,多为亮晶方解石胶结的同心鲕。该组沉积厚度一般为80~200m。

6.崮山组

灰黄、灰绿色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海绿石鲕状灰岩。泥质含量自下而上逐渐减少,竹叶含量逐渐增多,上部为泥质条带灰岩与竹叶状灰岩互层。沉积厚度为10~85m。

图2-2 下古生界层序、构造运动和沉积旋回

7.长山组

岩性为紫红色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竹叶具氧化圈,一般厚度为8~40m。

8.凤山组

灰色—深灰色竹叶状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白云岩及紫红色、灰绿色页岩,顶部常见叠层石灰岩。厚度在80~100m。

奥陶系分为下统和中统,包括5个组,与上覆中生界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寒武系为整合接触,但是其内部下马家沟组和亮甲山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1.冶里组

灰—褐灰色灰岩、云质灰岩夹少量竹叶状灰岩,底部为泥质条带灰岩或角砾状泥质云岩,含结核状石膏。沉积厚度一般15~80m。

2.亮甲山组

岩性为浅灰—灰褐色灰岩、云质灰岩、硅质条带灰岩、白云岩,厚度一般为100~160m。

3.下马家沟组

灰—灰褐色泥晶灰岩、云斑灰岩夹少量白云岩。虫迹、虫孔发育,底部为黄灰色角砾状泥质白云岩,与下伏亮甲山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沉积厚度为100~250m。

4.上马家沟组

岩性为灰—褐灰色泥晶灰岩、云斑灰岩夹少量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及角砾状灰岩,底部为黄灰色角砾状泥云岩,虫迹、虫孔发育,下部发育有结核状石膏。该组沉积厚度为200~300m。

5.八陡组

岩性为灰—褐灰色泥晶灰岩、云斑灰岩夹白云岩,底部为黄灰色角砾状泥云岩,夹结核状及条带状石膏,该组顶部为风化剥蚀面,与上覆上石炭统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一般残留厚度小于100m,最大残留厚度为300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