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的化工生产

如题所述

1941年初,为了打破日本侵略军的封锁,十八集团军留守兵团司令员肖劲光要求延安自然科学院完成生产玻璃的任务,院长徐特立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林华。林华没有搞过玻璃生产技术工作,知识不足,但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鼓舞下,他知难而进,骑马考察,寻找原料,发现生产玻璃的原料除硼砂以外,其他原料边区都有,如金盆湾有石英,边区西北部有提取纯碱的原料,杜甫川有石灰石,桥儿沟和瓦窑堡有白土,火硝各地都有。再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生产玻璃的技术条件。这时,自然科学院收到了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大同盟给延安运来的80多箱化学药品和仪器,这为研制玻璃提供了技术条件。接着,又遇到没有烧制玻璃的坩锅的难题。在徐特立院长的指导下,林华向补锅匠学习,向磁窑工人求教,经过反复试验、分析,结合理论探讨,终于制成了耐高温、不易破裂的坩锅。林华和有关人员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将玻璃研制成功。工人把玻璃料吹制成了管材、瓶子、灯罩、针药管、试验器皿等供军需民用。1943年初,为了扩大玻璃生产,并解决炼铁用耐火材料的急需,边区军工局所属桥儿沟陶瓷厂成为玻璃陶瓷厂,林华任该厂工程师。1年内,他和该厂同仁制成了生产硫酸、盐酸、硝酸、浓缩硫酸和无烟火药用的成套陶瓷设备,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1945年初,林华到瓦窑堡西北铁厂任厂长,负责组织采煤、炼焦,建炼铁高炉。仅半年,开采出煤炭,高炉也建了一半。正在大家日夜奋战建厂时,传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喜讯,林华奉命结束了瓦窑堡的工作,参加了由刘鼎率领的军工局干部队出发去东北工作。 林华一行在赴东北途中,因战争影响,几经周折,至1946年末才到达大连。在任大连化学厂副厂长时,他用了半年多时间,组织恢复了硝酸和硫酸生产。1947年,林华在东北经济委员会工矿处与张定一一起考察鸡西矿务局各煤矿、电厂及哈尔滨各工厂,促进恢复与发展生产。为解决这些厂矿缺乏铜材问题,他们还去吉林天宝山铜矿蹲点,组织招募工人,恢复了铜矿生产。
1948年4月,吉林解放,林华奉命到吉林化工区工作。当时化工区东部原日伪吉林电气化学株式会社有残存的洗煤厂、38孔炼焦炉和大型电石炉炉壳;西部原日军军部所属油化厂有未建成的甲醇装置造气炉。化工区内的设备均被苏联军队运走,厂房、宿舍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烧毁,化工区一片废墟。林华住在老工人家里,宣传自力更生恢复生产的政策,共商招集工人、献纳器材等大计。流散职工闻讯归来。他们依靠从哈尔滨运来的几车皮玉米,解决了职工吃饭问题。通过招聘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建立了工厂管理机构。半年时间,职工增加到800人。结束了10多年亡国奴生活的职工们,人人勤奋工作,情绪高涨,日以继夜,很快恢复了电石、黄磷两个车间的生产。
林华在恢复吉林化工区生产的同时,积极进行调查研究。他深刻感受到吉林化工区自然和经济条件很好,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3—5公里,有公路,有铁路专用线;流过化工区的松花江,水量充沛,水质好,水温低,很适合化工生产之用;松花江上游有丰满水电站,有残存两台7万千瓦机组,修复后可发电。总之,在这里发展化工生产,有很好的条件。为此,林华多次提出发展化工生产的设想和建议。
1948年11月,林华奉命带领吉化职工80余人到沈阳接收了沈阳化工厂、沈阳油漆厂、沈阳油脂厂,接着又接收了位于辽宁西部的锦州合成油厂、锦西化工厂、葫芦岛硫酸厂。在林华的组织领导下,吉林、辽宁地区的化工厂先后恢复了生产,不仅支援了解放战争,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