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协助诈骗会判刑吗

如题所述

当事人在不知情的情形下参与了诈骗的,不构成犯罪,因而不会被判刑。共同犯罪是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行为人无犯罪故意的,不可能与他人成立共同犯罪。同时,成立诈骗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协助诈骗,不具有犯罪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不成立诈骗罪,行为人是否知情结合案件全部证据综合认定。

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

1、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这个要件很好理解,例如部分如拐卖妇女儿童案件采用的犯罪手法是欺骗手段获利,但是它侵犯的是人身权利,就不构成诈骗罪。

2、诈骗罪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这一点可以理解为行为人使用了欺诈行为让对方产生了错误认知,被害人进而作出财产处分后,行为人获利。这里有四个要点,缺一不可。分别是“使用欺诈方法”“错误认识”“财产处分”以及“从中获利”。

3、诈骗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也就是说,法律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主体不构成本罪,例如未成年人犯罪、不具备行为能力的人犯罪等等,是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4、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这一要件可以分为两个注意点,分别是故意犯罪和非法占有目的。例如犯罪嫌疑人明确通过虚构事实的手段骗取他人财产,并且是故意目的占用的。

区分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欺诈与贷款行为的界限。如果借款人因某种原因长期拖欠或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资金和物品,到期后无法偿还,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浪费没有违约,没有欺诈,真正计划偿还的,仍属于贷款纠纷,不构成欺诈罪。

2、诈骗与代购拖欠货款的界限。以代理购买稀缺商品的名义,取款,未买东西,擅自挪用货款,拖欠不还款,应注重真实目的、关系、原因、代理具体行为、拖欠情节、后果等,正确判断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如果能明确向人购物,因某种原因未能购买挪用,仍计划归还,则不能以诈骗罪论处。以代购名义骗取大量财产、挥霍、无意归还、无法归还的,以诈骗罪论处。

3、诈骗罪与集资企业因亏损逃避债务的界限。如果它确实是一家集资经营的企业,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债务损失,它仍然是一场财产债务纠纷。这与诈骗者以集资经营企业的名义逃跑以实现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本质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一百九十二条

【集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