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第二段的第一句,“夜缒而出”,要扩写,扩写要求写出烛之武当时的心里,动作,神态等等!!
谢谢!

烛之武怀着郑伯的重托,便想出了说服秦伯的方法。为了防止郑国的军队发现,便计划从城墙上绑着绳子下去。烛之武心里明白,现在自己如果不下去,郑伯一怒之下,自己全家全家必定不保,而如果自己说服不了秦伯,自己必为秦伯所杀,唯一的出路乃是说服秦伯。想到这一点,他毅然决然的将绳子绑在了自己的腰间,对士兵说:“来吧!”走到箭垛口,跳了下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10
词类活用

一、 字

1、 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 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