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排列方式图解

如题所述

墓葬排列的次序和葬法原则遵循一定的规则:左侧为尊贵之位,右侧为卑微之位;上方位置属于年长者,下方位置属于年幼者;左侧属于较大者,右侧属于较小者;男性靠近男性,女性靠近女性。通常不需设立明堂神路,孙辈应位于祖辈之上,从下往上排列,子辈跟随父辈,处于祖辈的庇护之下,象征着世代递进,步步高升,这寓意着荫庇子孙,是许多显赫家族贵族所倾向的葬法(一般民众应谨慎使用)。平原地区的葬法中,“子登父肩”的表现形式是,由于祖坟高大,前方有明堂,后方有子孙的坟墓排列,形成了一种“带子上朝”的宏伟景象。而在山区,由于地势逐渐升高,子孙的坟墓位于祖坟之后,随着世代由长至幼的顺序,层层递进,形成了立体的“背子驮孙”、“世代高升”的壮丽景观。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民间传统吉祥文化中,人们常常寄望于“带子上朝”、“五子登科”、“加官进爵”、“平步三级”、“世代封侯”、“指日高升”等寓意美好的愿望,这反映了人们对丰富美满生活的向往,是人生事业的激励座右铭,也是对报效祖国的追求和向往。
最初的墓葬形式非常简单,只需在地下挖一个足够容纳一个人的坑即可。大约从周代起,我们开始有了“封土为坟”的做法。《周礼》记载了按照官职等级来决定坟墓封土大小的制度,无疑天子和诸侯的封土最为宏大。秦汉时期,陵墓采用了方上式造型。我们通常所知道的陵墓呈现为覆斗形,即斗形倒置的形态。在秦汉时期,他们在顶部截取一部分,形成了“方上”的形式,这种风格在秦汉时期尤为显著,以秦始皇陵最具代表性。唐朝时期则以山为陵,根据山脉的走向,顺应山势建造陵墓,充满了道家的风味。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便是以山为陵的典型例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