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同姓不能结婚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说法?

如题所述

古人认为同姓不能结婚的原因是因为古人认为同姓在祖上就是亲戚就是兄弟姐妹,而兄弟姐妹是不可以结婚的,就如同现代近亲不能结婚一样,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遭到反对和唾弃。同姓不能结婚的说法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在当今社会,男女双方只要女方满了20周岁,男方满了22周岁,只要不是三代内的近亲都可以去民政局登记结婚。而如果是三代内近亲的男女双方产生了感情无论感情有多深厚,国家都是不允许登记的,也会遭到身边亲戚朋友的反对。那么在古代也有类似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是同姓之间的男女是不能结婚的,有这么一个说法:“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如果同姓之间结婚了,就是伤风败俗,乱伦的行为,不仅得不到祝福,还会遭到身边人的反对和唾弃,最后也得不到好结局。其实对于现代来说同姓之间结婚是很正常的,那么古代为何又不可以呢?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了解原因。

其实古人同姓不能结婚就是现代不能近亲结婚的意思,因为古人所处的时代落后,在生物学上的发展并不先进,他们只知道同一祖先的后代结合生下来的孩子都不会健康,不能繁衍下一代,因此就有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这个说法,蕃也就是繁衍的意思。而姓在古代有“姓氏”这两个意思,这个人的姓呢,就代表着这个人的血脉,血统的传承,而氏则代表这个人在这一脉血统里面的具体分支。例如秦始皇嬴政,赢是他的姓,而他的氏则是赵。也就是说赢代表的是他是属于赢姓这一血脉,然后属于赵氏这一分支的人。

因此古人认为同姓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先,而同一个祖先的人相结合是无法繁衍出健康的下一代的,为了后代着想于是就有了这一个规定。后来朝代被推翻,时代在进步,时间斗转星移,到了近代科技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生物学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普及,人们才知道只要不是三代近亲都可以生出健康的小孩,于是便没有了同姓不能结婚这一规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3
古人的名字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种血缘关系,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随氏族社会时期实行族外婚,同一氏族的人不能结婚,此时,“姓”起到了“别婚姻”的作用。
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逐渐瓦解,姓氏制度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才称“姓氏”。这时候就应该没有同姓不能结婚的说法了
第2个回答  2020-09-12
因为古代人口少,同姓的人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亲戚和血缘关系,古代是非常注重伦理和道德的,他们认为亲戚之间是不能结婚的,辈分道义不能乱,所以认为同姓不能结婚
第3个回答  2020-09-12
古代交通不便,生活在一起,可能那些同姓的人往上数就是兄弟姐妹,存在血缘关系,他们产生的后代遗传病几率较高;现代的交通发达,不存在这个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