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我国大陆于哪一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如题所述

搜狗指南
我国大陆于哪一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018-11-27 11:10:37

有心人
1985年

1985年6月份在北京协和发现中国首例艾滋病的病人,这个病人是一位境外的旅游者,是美籍的阿根廷人。

到现在为止,艾滋病经历了传入、扩散和快速增长的过程,在我们国家有30年的时间。从现在的疫情状况看,从85到88年,这几年发现的艾滋病的感染者和病人多数都是境外旅游人员,其中有4例是国内的,是输入进口血液制品造成感染的。 到89年时,我国首次在吸毒人群当中发现了HIV感染者,一年发现146例,这对于中国艾滋病的流行来说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它标志着从那个时候艾滋病在中国已经有本土的传播。 从89年之后,经历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到1998年,艾滋病在中国全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发现,都有报告上来。到07年8月底为止,我们国家31个省市自治区发现并报告上来的感染者和病人累计超过21万。

中国首例艾滋病发现者——王爱霞 她1932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感染病的诊治工作,对发热待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对艾滋病的临床均有丰富的经验,对内科其他专业组的疑难病种的诊断也有独到见解。先后发现了我国第一个艾滋病病人和第一个中国人经性传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1995年制定了艾滋病诊治的国家标准,2001年主持了该国标的修改。 1985年6月3日,北京的初夏刚刚涌上些许燥热。一位阿根廷籍病人因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被收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当晚,病人气管被切开,神智开始昏迷。6月4日一大早,时任内科副主任的王爱霞教授就被请去会诊。病人胸片为典型的肺孢子虫肺炎(PCP),病情进展异常迅速,“太典型了,艾滋病(AIDS)晚期!”,一个惊人的诊断马上跳入王爱霞的脑中。 根据病人携带证件,外宾医疗科同志当晚(因为与北京有时差)把电话打到病人在美国洛杉矶驻地的电话局。在电话局的帮助下,她们很快联系上了病人的家庭医生,结果证明病人在他们国内早就被诊断为艾滋病。 是要说服同仁相信中国已经出现了艾滋病人,必须拿出证据,血清学证据! 当天会诊同时,王爱霞取走病人5毫升的血,亲自跑到实验室分离出只有2.5毫升的血清标本。这是一份让大家闻风丧胆、躲之不及的血样。“谁也不许动,我亲自来做”,她请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的张华远同志帮忙检测,几天后,结果出来了,艾滋病病毒(HI V)血清抗体阳性。 1985年6月5日下午,病人死亡。几天后的病理报告与血清学报告一样,支持艾滋病的诊断。 当年的报纸、电视台连篇累牍地报道北京协和医院发现全国首例艾滋病,可谓举国震惊,国际震惊。因为传统的中国很难接受以性传播为主要特征的艾滋病在自己的国土上出现,因为这一年距全球首例艾滋病的发现仅有4年。 首例艾滋病人毕竟是外国人,是不是中国人中就没有?国际报道的病例中,艾滋病多见于同性恋、吸毒人员和献血人员。1989年,王爱霞在中国的献血员中开展了HIV的筛查工作。那时候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凤毛麟角,哪里会轻易找到?苦思冥想后,王爱霞思绪豁然开朗:梅毒与艾滋病同为性传播疾病,梅毒血清阳性患者中会不会隐匿着HIV阳性?她立刻找到医院检验科,得到了检验科所珍藏的已确诊为梅毒的病人血清标本,结果在67份血清中筛查出了一份HIV阳性。为了得到临床证实,根据病人在病历中所留的家庭地址,在当地派出所帮助下,她的学生拿着介绍信上门家访,结果得到的消息是病人已经出国去了澳大利亚。这份病例的追踪就这样搁浅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年后的一天,王爱霞突然接到了东城区防疫站刘英同志的电话:“王教授,您还记得那年报告的那例HIV阳性病人吗?前几天,我去澳大利亚悉尼参加一个学术交流活动,顺便聊起来,澳大利亚官员说,确实有一位叫某某某名字的北京来的病人,是他们当地一个艾滋病人的同性恋伴侣,刚来的时候只是HIV阳性,但仅仅过了一年之后就出现了艾滋病症状,现在已经是艾滋病人了。”这是我国发现的首个成年男性同性恋患者HIV感染。

第三个艾滋病人的发现同样充满了福尔摩斯探案般神奇的色彩。一位29岁的男青年,因发烧初步诊断为肺结核,住进协和医院老楼8楼三层病房第六床。那个病床离卫生间很近,可是小伙子总说,从病床步行到卫生间,感觉憋气,总想吸点氧。下级大夫流露出“病人太 娇气”的抱怨。王爱霞在听完病历汇报后,来到病人床旁,仔细听诊后,她让病人从床上坐起来,就在那一瞬间,一个小小的细节被王爱霞捕捉到了,病人的鼻翼出现扇动。这是严重的呼吸窘迫才会有的表情呀。即刻做血气分析,氧分压只有70多一点,极有可能是PCP引起的气短。为肯定诊断,立即抽血化验。当时病房里不少人说,“王大 夫对艾滋病太着迷了吧,见什么都是艾滋病”。 诊断并不顺利,防疫站对这名病人所做的蛋白印迹法检查结果抗体阴性,不支持临床诊断。王爱霞想:病人在感染早期,会出现抗体低、抗原高的情况,于是再抽20毫升血,果然不出所料,预防医学科学院的检测中P24抗原确实特别高,结果再次支持了王爱霞的判断。病人经积极治疗,病情迅速稳定。当他对王爱霞表示千恩万谢时,王爱霞说,“谢我,就把你的伙伴劝来找我看门诊”。如今13年过去了,病人已病故,而他的性伴侣仍然活得很好。 在国际艾滋病学界和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王爱霞把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免费治疗药物长期用在前来就诊的病人身上,使他们中多数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多年来王爱霞坚持在各种学习班上宣讲HIV/AIDS的防治知识和新进展,又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艾滋病的专科医生。 在她的倡导下,协和医院于2001年3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在所有患者手术前、血透前和有创操作前的抗HIV抗体的检验,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国推广。她把学生李太生等送出国培养,如今协和医院已经有了一个令同行刮目相看的艾滋病学术团队,仅仅在今年一年内就连续诊断了国内首例合并格林巴利和合并多灶性脑白质病的艾滋病病例。由协和医院牵头的“中国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研究”,证实了国产抗艾滋病药的疗效不次于欧美,科技部为此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宣布这一重大成果。


大家还在搜
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人的发现时间是
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最常见的癌症
hiv阻断药最佳时间
首个抗艾滋病新药
梅毒传染过程分为
我国哪一年发现艾滋病
已知艾滋病毒毒株共有哪几种
世界最高的hiv感染率
hiv急性感染期症状
艾滋病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
对艾滋病病毒易感的人群是
世界献血者日是
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
我国大陆首例艾滋病
下列哪些情形下由县级以上
我国艾滋病防治面临着以下哪些挑战
艾滋病的传染源不包括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摄入的食物包括
梅毒的病原体是
艾滋病常见合并症不包括
世界艾滋病日
梅毒传染过程分为几期
我国艾滋病的高发区包括
艾滋病潜伏期多久
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是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有
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肿瘤是
下列哪些情形下由县级以上
我国艾滋病防治面临着以下哪些挑战
艾滋病的传染源不包括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摄入的食物包括
梅毒的病原体是
艾滋病常见合并症不包括
世界艾滋病日
梅毒传染过程分为几期
我国艾滋病的高发区包括
艾滋病潜伏期多久
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是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有
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肿瘤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3
01
1985年
1985年6月份在北京协和发现中国首例艾滋病的病人,这个病人是一位境外的旅游者,是美籍的阿根廷人。
到现在为止,艾滋病经历了传入、扩散和快速增长的过程,在我们国家有30年的时间。从现在的疫情状况看,从85到88年,这几年发现的艾滋病的感染者和病人多数都是境外旅游人员,其中有4例是国内的,是输入进口血液制品造成感染的。 到89年时,我国首次在吸毒人群当中发现了HIV感染者,一年发现146例,这对于中国艾滋病的流行来说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它标志着从那个时候艾滋病在中国已经有本土的传播。 从89年之后,经历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到1998年,艾滋病在中国全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发现,都有报告上来。到07年8月底为止,我们国家31个省市自治区发现并报告上来的感染者和病人累计超过21万。
中国首例艾滋病发现者——王爱霞 她1932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感染病的诊治工作,对发热待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对艾滋病的临床均有丰富的经验,对内科其他专业组的疑难病种的诊断也有独到见解。先后发现了我国第一个艾滋病病人和第一个中国人经性传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1995年制定了艾滋病诊治的国家标准,2001年主持了该国标的修改。 1985年6月3日,北京的初夏刚刚涌上些许燥热。一位阿根廷籍病人因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被收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当晚,病人气管被切开,神智开始昏迷。6月4日一大早,时任内科副主任的王爱霞教授就被请去会诊。病人胸片为典型的肺孢子虫肺炎(PCP),病情进展异常迅速,“太典型了,艾滋病(AIDS)晚期!”,一个惊人的诊断马上跳入王爱霞的脑中。 根据病人携带证件,外宾医疗科同志当晚(因为与北京有时差)把电话打到病人在美国洛杉矶驻地的电话局。在电话局的帮助下,她们很快联系上了病人的家庭医生,结果证明病人在他们国内早就被诊断为艾滋病。 是要说服同仁相信中国已经出现了艾滋病人,必须拿出证据,血清学证据! 当天会诊同时,王爱霞取走病人5毫升的血,亲自跑到实验室分离出只有2.5毫升的血清标本。这是一份让大家闻风丧胆、躲之不及的血样。“谁也不许动,我亲自来做”,她请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的张华远同志帮忙检测,几天后,结果出来了,艾滋病病毒(HI V)血清抗体阳性。 1985年6月5日下午,病人死亡。几天后的病理报告与血清学报告一样,支持艾滋病的诊断。 当年的报纸、电视台连篇累牍地报道北京协和医院发现全国首例艾滋病,可谓举国震惊,国际震惊。因为传统的中国很难接受以性传播为主要特征的艾滋病在自己的国土上出现,因为这一年距全球首例艾滋病的发现仅有4年。 首例艾滋病人毕竟是外国人,是不是中国人中就没有?国际报道的病例中,艾滋病多见于同性恋、吸毒人员和献血人员。1989年,王爱霞在中国的献血员中开展了HIV的筛查工作。那时候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凤毛麟角,哪里会轻易找到?苦思冥想后,王爱霞思绪豁然开朗:梅毒与艾滋病同为性传播疾病,梅毒血清阳性患者中会不会隐匿着HIV阳性?她立刻找到医院检验科,得到了检验科所珍藏的已确诊为梅毒的病人血清标本,结果在67份血清中筛查出了一份HIV阳性。为了得到临床证实,根据病人在病历中所留的家庭地址,在当地派出所帮助下,她的学生拿着介绍信上门家访,结果得到的消息是病人已经出国去了澳大利亚。这份病例的追踪就这样搁浅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年后的一天,王爱霞突然接到了东城区防疫站刘英同志的电话:“王教授,您还记得那年报告的那例HIV阳性病人吗?前几天,我去澳大利亚悉尼参加一个学术交流活动,顺便聊起来,澳大利亚官员说,确实有一位叫某某某名字的北京来的病人,是他们当地一个艾滋病人的同性恋伴侣,刚来的时候只是HIV阳性,但仅仅过了一年之后就出现了艾滋病症状,现在已经是艾滋病人了。”这是我国发现的首个成年男性同性恋患者HIV感染。
第三个艾滋病人的发现同样充满了福尔摩斯探案般神奇的色彩。一位29岁的男青年,因发烧初步诊断为肺结核,住进协和医院老楼8楼三层病房第六床。那个病床离卫生间很近,可是小伙子总说,从病床步行到卫生间,感觉憋气,总想吸点氧。下级大夫流露出“病人太 娇气”的抱怨。王爱霞在听完病历汇报后,来到病人床旁,仔细听诊后,她让病人从床上坐起来,就在那一瞬间,一个小小的细节被王爱霞捕捉到了,病人的鼻翼出现扇动。这是严重的呼吸窘迫才会有的表情呀。即刻做血气分析,氧分压只有70多一点,极有可能是PCP引起的气短。为肯定诊断,立即抽血化验。当时病房里不少人说,“王大 夫对艾滋病太着迷了吧,见什么都是艾滋病”。 诊断并不顺利,防疫站对这名病人所做的蛋白印迹法检查结果抗体阴性,不支持临床诊断。王爱霞想:病人在感染早期,会出现抗体低、抗原高的情况,于是再抽20毫升血,果然不出所料,预防医学科学院的检测中P24抗原确实特别高,结果再次支持了王爱霞的判断。病人经积极治疗,病情迅速稳定。当他对王爱霞表示千恩万谢时,王爱霞说,“谢我,就把你的伙伴劝来找我看门诊”。如今13年过去了,病人已病故,而他的性伴侣仍然活得很好。 在国际艾滋病学界和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王爱霞把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免费治疗药物长期用在前来就诊的病人身上,使他们中多数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多年来王爱霞坚持在各种学习班上宣讲HIV/AIDS的防治知识和新进展,又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艾滋病的专科医生。 在她的倡导下,协和医院于2001年3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在所有患者手术前、血透前和有创操作前的抗HIV抗体的检验,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国推广。她把学生李太生等送出国培养,如今协和医院已经有了一个令同行刮目相看的艾滋病学术团队,仅仅在今年一年内就连续诊断了国内首例合并格林巴利和合并多灶性脑白质病的艾滋病病例。由协和医院牵头的“中国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研究”,证实了国产抗艾滋病药的疗效不次于欧美,科技部为此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宣布这一重大成果。
第2个回答  2020-11-23
我国首例艾滋病发现于1985年。1985年的夏天,一位阿根廷籍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因为严重的肺部感染,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几天后病人死亡,中国协和医院的医生通过对病人的胸片、病例报告以及追问出来的病史,确诊他死于艾滋病,他因此成为在我国发现的第一例艾滋病。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疾病症状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疾病对策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第3个回答  2020-11-23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外文名
AIDS
别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多发群体
青壮年人
常见病因
因HIV感染引起
快速
导航
疾病症状

疾病对策

临床表现

检查

疾病诊断

治疗

预防方法

最新进展
历史背景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疾病症状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疾病对策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临床表现
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一般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
皮肤和黏膜损害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
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检查
机体免疫功能检查
主要是中度以上细胞免疫缺陷包括:CD4+T淋巴细胞耗竭,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减少,CD4<200/μl,CD4/CD8<1.0,(正常人为1.25~2.1),迟发型变态反应皮试阴性,有丝分裂原刺激反应低下。NK细胞活性下降。
各种致病性感染的病原体检查
如用PCR方法检测相关病原体,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HIV抗体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检测法、免疫印迹检测法、放射免疫沉淀法等,其中前三项常用于筛选试验,后二者用于确证试验。
4.PCR技术检测HIV病毒。
疾病诊断
急性期
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无症状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艾滋病期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虫肺炎(PCP);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济肉瘤、淋巴瘤。
治疗
整体对策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及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一般治疗
对HIV感染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均无须隔离治疗。对无症状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及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随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痊愈
艾滋病被发现的40年时间里,全球仅两位患者确认治愈,即均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在2020年7月的第23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来自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的临床研究人员公布巴西一名男子可能已成为第一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即得到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2020年8月26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美国麻省总医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拉根研究所,哈佛大学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研究团队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题为“Distinct viral reservoirs in individuals with spontaneous control of HIV-1”。该研究通讯作者为拉根研究所的免疫学家Xu Yu教授。
研究团队发现,在某些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而能够控制病毒复制的HIV-1感染者中,病毒经常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特定区域,其中的病毒转录受到抑制。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分析的一例患者可能实现了HIV的清除性治愈(sterilizing cure)。
1987年,36岁的旅美华侨林某,因患“怪病”在国外久治不愈,到福建省立医院就医。当时接诊的主任医师郑育英已经89岁高龄,而主管医生郑小敏,如今还工作在临床一线。
第4个回答  2020-11-23
页 养生频道
中国首例艾滋病是什么时候 艾滋病如何预防
2017-10-25 08:11网友投稿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传染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会破坏人自身的免疫系统,使人体更容易被其他病毒感染,从而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HIV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时间很长,在病发之前无从判断。虽然艾滋病致死率高,但传播途径有限,人们应该理性对待。

  中国发现的首例艾滋病人是1985年6月份在北京协和发现的,该患者是一位美籍的阿根廷人名叫阿克斯,后来收治在北京协和医院。这名患者在此之前曾去西安游玩,被发现是在回到北京进行出境检查时。当时患者的病情已经很重了,处于不清醒的状态。

  而在1990年2月,中国首例患艾滋病华人被北京佑安医院收治。这名男性感染者年龄54岁,在非洲援助了10年,在回国后的入境体检中被查出携带艾滋病病毒。因为对于艾滋病的不够了解和过度恐惧,医生不敢直接接触病人,甚至病人触碰过的各种物品,都要经过各种手段消毒,如紫外线杀菌、高温消毒等操作,才会被接受。遗憾的是,由于治疗手段的缺乏,这名患者几年之后就去世了,并且由于生前患有艾滋病,家属和殡仪馆都不敢接触尸体。

  艾滋病如此危险,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行为传播,因此通过传播途径来避免患病是十分必要的:

  1、意识到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使用安全套。

  2、不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在非专业情况下进行输血。

  4、避免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私人物品。

  通过远离艾滋病传播途径来保护自己,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是十分必要的。艾滋病极难治愈,而且致死率高,潜伏期长。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因此请大家掌握艾滋病预防措施,保护好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