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太少,想的太多”这句话?

如题所述

据说一个年轻人在高中毕业之际写给杨绛先生一封信,除了表达崇敬仰慕之情,还写到了自己的困惑。杨绛先生的答复是:“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古时,“著于竹帛谓之书”,书稀罕而珍贵。孔子晚年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贯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断了。“韦编三绝”既是勤奋刻苦的表示,也可见彼时读书是如何吃力。

印刷术流行之前,尽管有了纸张、毛笔,书的制作成本降低,但书的形成要靠抄写。即使到了明代,印刷术已然普及,一些贫寒子弟读书仍须手抄笔录。

明代文学家宋濂幼时嗜学却家境贫苦,为了读书,每每从藏书之家借书,“手自笔录,记日以还”。寒冷的冬天,砚台里的墨冻得僵硬,手指冷得不可屈伸,他也不敢稍有懈怠。抄录完毕,跑着将书送还,以免逾时、留下不守信用的印象,是以人家多借书于他,他得以遍观群书,而后有所作为。

由此观之,在条件不济的古代,书得之不易,读书亦来之不易。单就读书而言,如今的我们要比古人幸福多了。

北宋学者汪洙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时候,读书具有功利性。在古代,读书多为仕途,一朝及第,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就如杜甫所说,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可知,读书是为了富贵,是一种生存方式。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读书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变命运,尤其对出身贫寒的人而言,高考是鲤鱼跃龙门的一次质变,985/211是有望和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的幸运儿平起平坐的先决条件。当然,这里的“读书”指的是接受教育,不是纯粹的阅读。

抛却功利性读书不提,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读书是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捷径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凝聚,有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之余浸透着写书人关于客观世界的看法。因此读书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明白“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即使怀有“世界太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想,也做不到凭一己之力看尽所有的花花草草。书是帮助我们俯瞰世界、“一览众山小”的捷径,在他人的转述里去了解、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摆脱井底之蛙的浅薄及由此造成的固执与偏见。

德国哲学家康德一辈子都待在一座小城里,可不妨碍他著书立说、成为智者,因为他的所见所闻和对于世界的认知正是从书中得来。

臧克家说:“读了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挚友。”他会把天南海北的各种新鲜奇闻不厌其烦地说给你听,把他的经历一字不差地统统灌输给你,从他的话里可以学到很多、了解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而后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不失为摘除“乡巴佬”标签的简便方法。

    读书能够“广情怀”

一本好书,必然寄托着作者真实深刻的情感。

曹雪芹,我们可以看到巨变的人生和不变的痴情;读沈复,我们可以想见沈复和陈芸布衣菜饭的简单爱情,也可以感受到之后妻离子散的浮生况味;读郁达夫,我们可以领略到那一时期青年对个性解放的呐喊和对不幸的底层民众的同情。

在阅读里体味各式情怀,有感同身受的时刻,有大吃一惊继而认为理所当然的时刻,由此丰富情感,扩充生命体验,等遇到类似书里所说的情感困惑时也就见怪不怪、坦然处之了。

    读书能够提升修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会使人的气质焕然一新,或许谈不上书卷气,却是镂刻在骨子里、由内而外散发的涵养与知性底蕴,明显不同于涂脂抹粉、靠外在包装的空洞、俗气。

人群中的你因为书的滋养必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人人为之侧目。

    读书能够驱散孤独

书使人充实,读书是和作者的交流,掩卷思索则是自己和自己的交谈。

所以无论处境多么荒凉、孤单,只要手里有书、心里有书,就不会有烦恼侵袭,不会有孤独寂寞光顾。这是读书给予我们的抵抗孤独的忍耐力。

    读书能够使我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书里的故事形形色色,有快乐,有悲伤,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让我们引以为戒的地方,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总之,书为我们提供参照,是生活的指向标,可以指引我们生活得更好一些,多一些庆幸,少一些遗憾。这是书教给我们的。

了解了读书的意义,我们来看“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这句话。

“想得太多”有两层含义。

其一,“想得太多”是指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比如人生规划、发展方向、如何更好地生活、怎样活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等方面,考虑得太多。可是因为读书太少,从智者先贤身上吸收的养分不够,导致认识世界不全面,囿于自己偏狭的一方天地中寸步难行,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参照,因此生出诸多困惑。也许他所困惑的在书里就能找到答案,只是读书不多,那些困惑也就不易得到解决。我们常听说这么一句话,“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其实就是读书能够增识见的反向表达。

其二,“想得太多”是指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忙碌是治疗矫情和胡思乱想的良药,无所事事的闲暇极易矫情和胡思乱想。读书便可阻断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胡思乱想,因为你不可能一面阅读别人的故事,一面陶醉于胡思乱想里。然而读书太少,那些胡思乱想不能被替代或转移,一系列的问题也就出来了。

学会正确读书

读书是好事,但方法不当,也会变成坏事。现今书籍名目繁多,鱼龙混杂,读书时谨慎选择是必要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价值不大的书带偏。我就有过这种经历,真乃痛心疾首,悔恨晚矣。

那么,怎样正确读书呢?

我认为,首先,读书就读公认的好书,既然是“公认”,其中的智慧必是普世的,是对人有所启迪的,此时的随大溜准没错。其次,读书就读感兴趣的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用外力督促,自己就会主动扑到书海里去,读书的效率和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就像好的胃口,没有消食片辅助,也能自动消化吸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最后,泛读十本书,不如精读一本书。《老子》里有一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闻之太多,反倒不通,不如适可而止。这句话用在读书上,就是不解其义的泛读不如读透啃透的精读,否则不但无益还浪费时间,而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然而,有教导我们好好读书的名人名言,也有告诫我们远离书籍、不要被书所误的名人名言。

琳莎·施瓦茨说:“多读只似作茧自缚,不若信由身心开放。须时时谨防他人思想扰乱一己通畅的神思。”

爱因斯坦说:“人在一定岁数后,阅读过多反而影响创造性。”

是的,读书时,我们走的是作者铺就好了的路,何处拐弯、换道全凭作者说了算,此时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脑子里无处不是书的作者倾倒给我们思想。长此以往,脑袋容易懒惰,失去思想的动力,因为既然可以轻易获取现成的思想,何须自己再劳心费神地想这想那。如此一来,读书不仅不是好事,反而是妨碍我们独立思想的阻力。

我想说的是,读书可以,同时要有怀疑的态度。读书时既要虚心接受书里的观点,也要有自己的看法。

哲学家冯友兰的读书经验是:“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其中,“明其理”是说读书时要有自己的一番道理,不被书里的“理”所误。你的“理”和书里的“理”两相比较,既可互相补充,亦可互相纠正,从而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理”,为你所用,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帮你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以致用。书应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书所用。

此外,书不是万能钥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有些事情光靠读书远远无法解决,应当在实践里发现真理,找到书中不能化解的问题的方法。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方可在遇到麻烦、处理麻烦时游刃有余,轻松自适。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学会正确读书,能使人的思想开阔,思考问题能从多个角度着手,有更多的可能,不至于那么费力,也不至于人云亦云,全无自己的主见。

“读书太少,想得太多”也可以说是读书太少,因而思考不周全,想得太多也无济于事。“想得太多”之中更多的是找不到解决方法时的焦灼、迷茫和纠结。

学习是为了应用,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7
这句话主要是说 ,想法多而没有能力去支撑 ,不切实际 。
在你没有真正本领的时候,一切的想都是空想 ,自己的内在实力提高了 ,就不用去空想了。
第2个回答  2021-02-27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如果有足够的知识的话,他的问题就会想得非常的全面,而不至于乱七八糟想的很多,却没有半点用处。
第3个回答  2021-02-27
许多现实情感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理世界拥有太多困惑,让迷茫满大街散布自己失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