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地理素质

如题所述

那么在地理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的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贯彻素质教育,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随着课改在农村中学顺利推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了可喜变化。然而农村地理教学信息量少, 教学硬件差, 教学效率低的现状,是导致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落后的客观原因。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要改革,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结合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一、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需要同人的活动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之源,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行动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中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具有意义,这样才能产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求知欲,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地理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关于周围和社会上所关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并进行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有用。这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引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天上怎么会下雨呢?我们国家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作物是一年一熟,有的地方却是一年三熟的呢?就以上同学看到的、生活中体验到的地理现象指导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等。大家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因而群体性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二、激发地理学习的参与、竞争意识 农村学生受环境的限制, 往往缺乏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学、好胜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心理。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主要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活动过程, 如操作演示、读图分析、统计量算等, 特别是通过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赛一赛”等栏目, 使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去。有时, 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 如乡土调查, 地理小制作, 观察星座、知识竞赛等。让学生亲自实践, 感受地理知识的奥妙和参与实践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良好心理。 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我们应该建构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目前,中学课堂普遍出现活跃、多问多答、多表扬、多活动等现象,课堂颇为热闹,这首先应该说是新课改给地理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可喜的。但是经过冷静地思考,这是不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呢?我在实践中,感到单凭这些表面现象还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如果只停留在这表面上、这水平上,与新课改理念相差还有较大距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热衷于师生问答一些地理名称,有没有?是不是?(如:中东地区有没有包括阿富汗,埃及是不是属于中东地区)等等诸如此类的简单问题,尤其是齐答太多,时常课堂热热闹闹,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这好像是无可非议的。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只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地理课堂改革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例如,提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与关键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与研究,对有价值的东西要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属干旱地区呢?同学之间讨论,小组整合,再与老师的答案比较、交流。三、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长江前,让学生学唱《长江之歌》,上课是学生就会从歌词中找到河流的源头和河口了。在讲季风之前,让学生听一首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谁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五、结合乡土地理,渗透德育思想 地理教育担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地理教育除了细心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二合一”的思想引领,不唯书,不唯本,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奉自然为宗师,以社会为大课堂,也就是把课堂、书本、学校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会、大自然引进学校、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渗透德育。应该结合实际,进行乡土地理的研究。研究家乡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了解家乡的地形地貌,天气和气候。熟知家乡的物产,家乡的工农业概况及交通的区位优势。这些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同他们的家庭、亲属有紧密地联系,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很容易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