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姓的古迹遗存

如题所述

赵、韩、魏三家联合反攻智伯,智伯措手不及,大败而终。赵兵活捉智伯于涂水(今潇河)岸边,赵襄子将其杀于郭村凿台之下的沙坡处。为泄私愤,还把他的头颅挖空,制成饮酒器具。智氏家族直系几乎被杀绝,漏网者和旁系纷纷改为涂姓或辅姓等。  智伯在位期间也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如兴修水利等。由于身首异处,百姓就用上好的木头为他雕刻成头颅,以感念智伯曾经的恩德(旧《榆次县志》载:“国人哀之,刻木首以葬”)。
今神头村西北智岭上(也称:神头岭)有智伯墓,(村人称:智伯圪洞)墓中即葬木头(当地人又说是金镶玉头),榆次庄子乡神头村名便源于此。
秦国灭六国后,智氏后裔恢复智姓。他们思念祖先智伯乃一代枭雄,便尊称为“王”,建造“圣王庙”供奉,取村名为“王村”(今郭家堡乡)。榆次一带的人们还为智伯建庙,除王村外,郭村、麓台、杜堡就曾有全国各地几乎都没有的“智伯庙”。
也有传言智伯其后被埋葬于束鹿县(今辛集市),智伯墓之南称为南智邱,智伯墓之北称之北智邱,南智邱村、北智邱村与智丘之名即由此而来。
智氏族人为了纪念先祖智伯,在智氏发源地智邑(今山西永济市)建有智伯衣冠墓,现存于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东下村,位于智伯墓之旁有豫让墓一座。 解梁古城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为春秋时期晋国世卿智氏所建。该城城垣保存尚好,高4—5米,周长4.65公里,共设九座城门。城墙上宽4米,下宽15米,夯层明显,厚0.08米,土中夹杂有陶片。
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伯渠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公园内,春秋末期,晋国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智伯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坝引水工程,比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整整早了200年。
智伯渠上建有小桥八座,形式各异,以连通两岸。另有流碧榭、真趣亭、不系舟、玉琼祠等园林建筑,或傍水而筑、或跨于渠上,勾勒出晋祠独特的园林风貌。 智君子鉴,春秋晚期智伯之器物。通高22.7、宽51.8厘米。
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敞口,沿平折,颈微敛,宽肩,曲壁,腹部内收,平底,矮圈足。颈腹设对称的两对耳:一对兽面环耳,一对兽面铺首衔环。兽面立雕,面目纯真。铺首饰羽纹、三角回纹,环饰交龙纹。鉴口沿饰贝纹带,颈部和下腹部饰夔凤纹带。上腹部为正反交替的兽面纹带,内填有回纹。纹带间均以綯纹带作界纹。
铭六字:[智君子之弄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2
智姓在东周春秋中期形成于晋国。
智姓的祖源是姬姓,老祖宗是周文王。周武王将弟弟(周文王第十六子)封到“原”(今河南省济源市),称为原国,后来被晋国吞灭。春秋前期一个叫“原黯”的原国公族追随辅佐晋献公,封邑于“荀”。原黯的儿孙也都在晋国为官,他的第三个孙子荀首采邑于“智”,到重孙荀罃时,正式以智为氏。在今天山西运城市下连的永济市开张镇有一个古城村,其境内有一处“解梁古城”,据传闻是当年智氏始建。
智氏共有七代宗主,后期逐渐成为晋国世卿,甚至三度获得执政地位。特别是在智瑶时期,由于利用执政官的权力私吞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大量土地,从而实力大涨,甚至超越了赵魏韩等传统世卿。但刚愎自用、贪财好利的智瑶仍不知足,极力打压同僚,妄图独自掌控晋国进而篡夺国家。为了削弱赵魏韩三卿实力,他以恢复晋国实力为由向三卿分别索要一个万户邑。韩魏两家实力较弱,敢怒不敢言,只能忍痛割地。智瑶又向赵氏索地但被拒绝。于是智瑶拉大旗扯虎皮,借晋君名号逼迫韩魏两家帮自己一起攻打赵氏,欲将赵氏灭族并吞其领地。但赵氏家族实力雄厚信念坚强,智瑶虽集三家之力仍无法取胜,于是截汾河水并挖渠灌晋阳城,今晋祠公园“智伯渠”即此渠遗址。
晋阳在赵氏率领下异常顽强,韩、魏两家也终于清醒了过来,看穿智瑶残酷贪婪的本质,改而倒戈与赵氏联合剿灭了智家军。智瑶于逃窜时被赵襄子围捕于榆次,遭砍头示众并被制成酒器。后有其族属欲拾其遗体而不得,遂用木头刻了一个人头作为象征物葬于神头村(今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的神头岭一处荒山凹里。后世有智姓后裔在此修立牌坊和碑亭等物。
在智姓的发源地古智邑(永济市境内),智姓后人在栲栳镇东下村为智瑶建有衣冠冢,并于一旁附设豫让墓。
榆次是智瑶被杀的地方,有关传说相对比较多。后世有好事者将智瑶拔高称王,造庙供奉。在今晋中市榆次区郭家堡乡即有“王村”,其他乡村也曾建有“智伯庙”,今多不存。
远在石家庄市下辖的辛集市现有南智邱镇(村)和北智邱村,也是据说智瑶之尸被埋于此两地之间,但仅有传说而无实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