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文化

如题所述

威宁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各民族相依共存,和谐相处,组成了一个100多万人口的大家庭。彝村、回屯、苗寨星罗棋布。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场景恢宏、气氛热烈。摔跤、赛马、射弩、扭扁担、荡秋千等民族竞技活动丰富多彩。
撮泰吉
撮泰吉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一般在农历
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以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开斋节
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跳坡节”“赶花场”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凡苗族聚居之村寨,不论男女老幼,都穿着节日盛装,自带午餐;年轻人带上芦笙和短笛,成群结队地到多年来约定俗成的山坡上“耍花山”,也叫“赶花场”。届时,将举行芦笙舞和穿衣、穿针、射弩、赛马、绩麻等竞赛和表演。
社会文化事业
近年来,威宁县通过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完善基层建设,强化市场管理,多措并举推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稳步实施惠民工程,不断完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基础。相继建成30个乡镇文化站、3个村级文化广场、10余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室,610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实施了总投资500余万元的文化设施配备工程。建成乡镇级农体工程14个、村级农体工程181套、路径工程23套,体育训练基地9个,大型体育场馆1个。共计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5840户、“户户通”工程93048户,广播覆盖率达到87%,电视覆盖率达到91。22%。
引导广大群众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推动文体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节庆文化活动和科技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等主题活动近200场次,举办公益性讲座和免费培训100余场次。举办大型专业体育赛事和一般体育赛事40余场次;组织参加省市级体育赛事15场次。通过参与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和赛事,推出了一大批精品文艺节目,耐力型竞技体育在省级乃至省际间大型赛事中脱颖而出,还涌现出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村寨,板底乡今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优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稳定、繁荣发展。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运行机制,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及法律法规培训,不断优化行政执法,文化市场总体结构合理、布局恰当。威宁县现有国营文化经营企业3家、较大规模的私营文化经营企业5家、文化娱乐经营个体28家、网吧经营个体22家,电子游艺4家、印刷个体5家、个体书店10家、打字复印个体30余家。自2010年组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以来,共处罚违规经营案件70多件,收缴罚款20余万元,没收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25000余件。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底蕴不断丰厚。实施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山寺、玉皇阁古建筑修复工程和石门光华小学遗址抢救工程。编制了彝族向天墓群和牛棚土目庄园两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和环境整治规划。将四堡古道、六洞长堤成功申报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的报复范围。2013年还开创性地举办了威宁县民族民间暨历史文化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步推进,威宁县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