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谱的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琴的出现,至少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古人如何记写琴的乐曲?最早的琴谱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据研究,殷商的卜辞中已出现了“宫、商、徵、羽”四字;但其是否具有音乐上的意义,至今尚无定论。
先秦典籍《礼记·投壶篇》中,记载着一种用圆圈和方框表示的古老谱式,记录了周代“鲁鼓”与“薛鼓”的两种鼓套。战国初期的曾侯乙编钟铭文中,反映出当时已经有了完备的十二律律名,和以“姑洗均”为标准的各调阶名。先秦又出现了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等代表旋律中音高关系的律吕谱,这种乐谱实际上仅具有简单的指代符号关系。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过一种叫做“声曲折”的乐谱,但在《汉书·艺文志》中仅存作品目录,如《河南周歌诗》、《周谣歌诗》等,未见具体的曲谱。其曲谱后见于《宋书·乐志》,类似今之“郎当谱”(即状声字谱)。
古琴谱可能很早就出现了。明人朱权的《新刊太音大全集》在谈到古琴谱的来源时说:“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雍门周是战国人。时田文之门客,善鼓琴。但他所制琴谱,既已不行于后代,也无其它文献可资佐证。朱权的《新刊太音大全集》原为宋田芝翁编《太古遗音》,其中辑录了唐人论琴及指法资料多种。
古琴谱是以记写演奏技法为基本特征的手法谱。早在西汉中期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蔡邕《琴赋》写道:“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抵掌反覆、抑按藏摧”;嵇康《琴赋》也有“以发并趣,上下累应,踸踔磥硌,美声将兴”、“徘徊顾慕,拥按抑按”、“搂搀擽捋,缥缭撇挒”等记载。其中,攫援、摽拂、抑扬、徘徊、抑按、上下、踸踔、磥硌、搂搀、擽捋、缥缭、撇挒”等,应当是当时琴家命名的古琴弹奏时的指法术语。可见,在这一时期已形成一套左、右手的指法体系。记载演奏琴曲的这套指法体系的文字或符号,应该就是琴谱的内容。 《碣石调·幽兰》
古琴的文字谱约出现在1400年前。因为当时还没有印刷技术,早期的琴曲谱只有手写的卷子本。文字谱为一种用普通文字详细描述弹琴时的定调、弦序、徽位,从而规定音高和音色以及左右手指法和奏法的记谱方式。《碣石调·幽兰》是现存唯一用文字谱记写的琴谱,保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近人杨守敬(1839~1914年)将其影摹,于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辑的《古逸丛书》中出版。琴谱卷首小序注明此谱是六朝的旧曲,为南北朝时丘明所传。从原谱的字迹和指法来看,乐谱可能为唐初抄本。《碣石调·幽兰》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琴谱。 减字谱
初唐时期,琴家仍沿用旧有的记谱方式。至中唐,著名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较文字谱更为简洁清晰的琴谱,称“减字谱”。古琴的减字谱沿袭了文字谱的思维模式,将文字谱所记叙的容内,归纳为弦数、徽位、左右指法几个主要部分,并将其组合成一个方块字。比如象可分为左上角、右上角、中部、旁部四个部位。左上角标记的是左手指名,“大”表示是左手用大指,“夕”表示用名指。右上角记左手按弹的徽位。如“九”是表示九徽。中部表示的是右手拨弹的弦的弦序,“五”表示右手弹五弦。旁部记右手指法,“勹”为勾的减笔形式,即用中指明向内弹弦。因此“ ”这样一个减字谱符号的全部意思即“左手大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五弦”。
减字谱谱字中右手的基本指法,有大指的劈、托;食指的抹、挑;中指的勾、剔;无名指的打、摘八种,俗称“四指八法”。其它指法大都由八法变化组合而成。减字谱谱字中的左手指法主要有吟、猱、绰、注、撞、逗、进复、退复、分开等。减字谱谱字中的一般术语,包括调名(定弦法)、弦序、徽位、散、泛、按音与速度、力度、表情术语等。其记写方法是先在曲名下记明琴调(定弦),然后将谱字用大字作为正文,用小字作为旁注,分别记出。研究表明,古代减字谱的各种指法符号有1000多个,记录弹奏音位、手法非常详尽。这种记谱法由于比文字谱更为简明、准确,因而由唐经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至今,已逾千年。这是目前常用的各色琴谱和《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曲谱。
古代琴家通过减字谱形式忠实记录下来了大量作品,不仅通过弦位指法准确地反映了乐曲的音高变化,连一些细微的装饰音也被记录下来。如细吟、急猱、双撞、唤等。减字谱中有关节奏节拍的记录很少;音高由于定弦的不同有所游移,也不容易直接视唱出来。这是因为减字谱的主要功能是“记指”所造成的。故要完整准确地记录传授乐曲,还需要师徒之间口耳相承的传授旋律。至于节奏变化,虽然不够精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有经验的琴家经过反复揣摩,可以再现古代琴曲的风貌。
由于减字谱的发明,使得大量的琴曲、琴谱得以传承至今,成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宝库。 明代古琴「玉堂春」
古琴留存至今的古代琴谱多达150余种,所录各种版本的琴曲3000余首。而现在一般琴人所广为弹奏的琴曲,亦不过百余首而已。这些琴谱所用的减字谱是一种指位谱。由于它只记录琴曲的音高和弹奏手法,要真正要使这些沉睡于古代琴谱中的琴曲,成为可供演奏、欣赏的“活”的乐曲,还需要通过“打谱”来实现。
古琴音乐打谱的方法,就是由琴家对这些保留在古代琴谱中的琴曲,通过版本的选择与考证,乐曲的背景分析,指法及演奏方法的研究,谱字的认定,将音高、技法、音色、力度的变化、局部的节奏,都在实地弹奏中将其译解出来,然后再揣摩琴曲意境,经千百遍的弹奏,确定腔韵、句段结构,最后定拍并记谱。所以作为传承古琴音乐的重要方式,打谱是抢救与保护古琴音乐遗产的重要内容。
打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学术工作。其中涉及音乐史学、文献学、乐律学、指法翻译等学科。琴家通过对琴谱的版本考证、谱字认定,将其音高、音色、力度、技法,还有节奏,都予以译解出来;然后经过无数遍的弹奏,最后定拍、记谱,才算是完成了打谱的整个过程。打谱是琴乐传承中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其中融合了琴家对琴曲的理解和个人风格,同一琴曲往往能衍生出数个不同的打谱版本,从而使古老的琴乐成为一种不断前进的开放系统。所以音乐学家黄翔鹏十分重视古琴的打谱,认为“传统上称之为‘打谱’的这种艺术劳动,所要求的琴学修养与功力,远非简单的‘符号翻译’所能胜任。它是艺术工作而非技术工作。打谱人胸中存有传统琴曲的百曲、千曲,并且能从艺术上辨知大体上略同的记谱在不同乐曲中的千差万别,才可能不经直接传授而根据琴谱追索出它的历史风貌”。
打谱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琴曲作品,为继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对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史,均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