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归纳!!!

如题所述

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时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西周)的特点
1. 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如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
3.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 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1. 君主专制
(1)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1. 君主专制
(1)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2)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 制度,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 中央集权
(1)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地方与中央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三、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
温馨提醒: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制度。
例1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
A. 父子 B. 兄弟 C. 平等 D. 大宗与小宗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难点在于对宗法制中大宗、小宗相对性的理解。A、B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C错误,周王与诸侯之间有等级差别。
答案:D
【能力迁移】
(2009•淄博模拟)《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贵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A. 周朝施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
C. 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 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周礼,其他结论较易得出,故选B。
答案: B
例2
(2010•衡水模拟)《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 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
②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③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
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材料中明确指出诸侯在征讨过程中,“即县之”、“置汉中郡”,这些信息与①②③相符。
答案:D
【能力迁移】
秦朝废除了西周的“世卿世禄”“分土封侯”制度,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这套新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是()
①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
③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
④主要官吏的选任,不论亲疏,选贤任能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在封建社会中官吏的选拔标准最终是为专制皇权服务,④不符合,“选贤任能”是墨家观点,与专制统治不符;其他三项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相一致。
答案: B
1. (2009•江苏高考)“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
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答案: D
2. (2009•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答案: A
3. (2009•北京高考)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
A. 禅让制 B. 井田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分封黄帝后代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蓟,故选择C项。
答案:C
4. . (2008•江苏高考)“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
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郡县逐渐代替了诸侯王国,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应选C项。
答案:C
第2课时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一、宰相与内阁的区别
宰相 内阁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中央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两对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制度。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三、关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主要表现: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后来在中央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在地方上,明朝统治者又废除行省,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④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保证了古代文明的持久性。
消极影响:①在政治上,皇权专制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上述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温馨提醒:专制独裁——思想束缚。
1. 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3. 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5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
2、 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 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简、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2个回答  2011-08-04
你说一下邮箱,我闲着没事给你发一份
你是想要上课老师做的笔记,还是只是框架,或者是一些专题研究?追问

[email protected] 谢谢 我要框架~~!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