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师职业是一种具有社会作用的职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07-05
教育科学 国际了望 教学研讨 教师教育 名家史论 教育观察 获奖图书

您的位置:首页>>课程所>>教育研究>>教育图书>>丛书系列>>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小学教育学》>>本页

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与人类共始终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原始社会还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职业。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了文字和学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也有了发展。在奴隶社会初期,掌管文化的主要是国家官吏和巫师,他们从事专门的文化整理、研究和教学,也在政府担任一定的官职。在封建社会,随着学校结构的复杂和规模的扩大,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近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不但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而且需要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科学技术专家。这时不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而且中等和高等教育都有了迅速发展。随着教育结构更趋复杂和教育规模更趋扩大,专门培养教师的初等师范、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教育应运而生,教师职业更趋专门化和专业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技术产业将成为经济部门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也将高技术化。科技创新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培养高质量的有创新能力的科学技术专家,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因此,人类将进入学习化社会,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将不断发展。这就必将造成教师职业的进一步扩大,教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有不少思想家、科学家都从事过教师职业。他们一方面从事文化研究和传播,一方面培养人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古往今来,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对教师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主张给教师以崇高社会地位,倡导社会应尊重教师。中外历史上处于上升或进步阶段的统治阶级或有作为的政治家,一般都很尊重教师。

徐特立(1877—1968)我国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曾创办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等学校,并担任校长。大革命时期担任湖南省农民协会教育科长、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从1930年起,一直是我党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先后任中央苏区教育部代部长、部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教育)兼教育研究室主任等。同时还担任中央苏区列宁师范学校校长、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中央农业学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新教育协会会长、新教育学会理事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等职务。他一生十分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工作,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他还经常以自己的经历鼓励师范生献身教育事业。作为一代师表,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毛泽东称他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称他是“当今一圣人”。有《徐特立文存》《徐特立教育论语》等传世。

中国古代儒家把教师的地位看得很高,常常把教师与君王相提并论。《尚书?泰誓》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将君师视为一体或将君师并列于同等地位。荀况进一步把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自汉唐至明清,历代都有大儒。这些人饱学多识,学生也多能根据礼教事师。

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国王尊师的例子可以用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亚里士多德的亲密关系来说明。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许多人也对教师职业怀有普遍的尊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他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优越、更光荣的职位。到了现代,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要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政府都普遍重视教育,同时大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就强调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加里宁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列宁提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同时强调一方面要提高他们与这种地位相称的素养,“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此后,苏联政府为提高广大教师的工资待遇做了不懈的努力,同时通过对优秀教育工作者授予荣誉称号和奖章等提高教师地位。

(三)教师的社会作用

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自觉能动性。人的自觉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人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作用的,新文化的创造与原有文化的继承也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正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在新文化与原有文化的相互作用中,推动整个人类文化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因而新一代人在进入社会生活之前,都应掌握人类创造的已有文化。

年轻一代掌握人类文化是一个人类文化传承的过程,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教师则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在这里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传递者、交接者,学生是人类文化的接受者、接替者、继承者。学校教育传播文化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与其他大众媒体和文化出版事业不同。教师要把社会对新一代的要求和期待变为自己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的期待,他要针对学生实际,对知识作出说明、解释和论证,以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学校和教师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传承,具有自觉性、科学合理性和专门性。

教师传递人类文化不是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他不但要对知识作说明、解释、论证,而且要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提升和创造。所谓选择就是选择真正科学的知识,选择人类优秀文化,选择符合真善美精神的文化知识,选择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文化知识等。所谓提升和创造就是指教师对教科书的知识的说明、解释和论证,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去阐发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和鼓舞学生追求真善美。教师对教科书上的知识的说明、解释和论证,还要与人类科学文化的最新发展相结合,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去阐发它的最新的内涵和意义,把它提升到新的境界。

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

培养人与传授文化知识比较,是教师职业的更为本质的社会职能。这里所说的培养人,是指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这里所说的素质是指人的后天素质,它以人的先天自然素质为基础,以对人类文化的掌握为中介,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的稳定的身心品质或特性。在这里文化知识的掌握是人的素质形成的条件,但文化知识的掌握又不简单的就是人的素质,二者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从文化知识的掌握到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的锻炼。人的素质包括国民基础素质和各种专业或职业素质。国民基础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与生活技能素质等。专业或职业素质是指在各种专业或职业活动中所需要和表现的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创新将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将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科技创新人才具有复杂的素质结构,培养这种复杂结构的高素质人才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动、积极的能动作用。具有发展高技术使命的科技创新人才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献身精神,这需要教师的积极影响。高技术时代的科技创新人才主要是要培养选择、运用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培养。在国内国际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科技创新人才还要注意心理平衡的锻炼,敢于面对挑战,迎接挑战,这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发明和应用文化的活动,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人类知识的物化或客观化。因此,教师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人才,就可以全面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例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培养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制造物质产品;教师通过教育培养的科学技术专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创造活动发现新的科学原理或发明新技术,从而创造新产品,或通过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教师不仅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和创造文化,而且还通过传播文化培养科学文化研究人才,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首先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教育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人的成长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与人的自觉能动性因素,哪一方面受到忽视,都可能给青少年成长带来损失。人的不同成长历程还会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它也成为影响教育的因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也是由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决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是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从智育目标和任务说,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德育、体育、美育的结构和任务也很复杂。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也是由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完成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任务目标,即形成人。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的。不同的教育目标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结构或模式。

(二)创造性

就以知识的传授来说,教师不是把科学家发现和概括出来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必须对知识进行加工,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为帮助学生掌握某一概念或原理,往往需要选择多方面的资料,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练习达到掌握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劳动。更不用说还要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和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了。同时,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十分迅速。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当融进最新的现代知识,使知识的学习具有新鲜感、时代感,这也需要教师的创造。再有,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经常变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成长的条件,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样,教师所面临的教育现场就是复杂的,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最后,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更需要教师设计创造性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需要、创造品格、创造思维能力,从而表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三)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首先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与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教育过程是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去培养人的。教师首先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教育内容融会贯通,把其中包含的知识、技能、世界观和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自己言传身教为学生所掌握。这里,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都经历了一个主体化的过程。教育结果即是学生身上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等,也都包含在教师主体及其活动中,二者具有一致性。所以,与其说教师是用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生,不如说是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去教学生,是用教师的人格去教学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和心理的发展都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具体的现实的事物最容易在心理中引起反映。教师以自己的语言、形象、活动和激情表现知识内涵,能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内涵的把握,并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由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青少年儿童富于模仿性和易受暗示,他们都把教师看做知识的化身、高尚人格的代表,是天然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思想行为、求知精神、科学态度、思维方式都对学生起着模范作用。

(四)长期性

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一个人入小学获得读写算的能力需要6年,入中学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需要6年,入大学成为某个领域专门人才需要4~5年,读研究生成为高级专门人才也需要3~6年。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所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不仅人的成长的各个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就是一个基本观点的形成或某个思想品德的提高也需要很长时间,并且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趋于成熟。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劳动的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一个人在每个阶段成长也能使教育效果得到某种检验,但人才成长和教育效果最终要在参加独立的社会实践后才能得到检验。这种劳动社会效果的长期性,既表现为后效性,又表现为长效性,即人才成长和教育效果在人的一生中都将发挥作用。

(《小学教育学》黄济等主编)

《小学教育学》黄济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82/200406/ca439415.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