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道教在产生地区.主要教义和文化影响方面有哪些同与异?

如题所述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起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佛教的经典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这四圣谛,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
  1、缘起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话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2、十二因缘
  亦称“十二缘起”。包括:(1)无明,即愚痴无知;(2)行,为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不善行为;(3)识,即托胎之时的心识;(4)名色,为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长完备等;(6)触,为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7)受,即感受苦乐等;(8)爱,为贪等欲望;(9)取,即追求取着;(10)有,由贪等欲望引起有善不善等行为;(11)生,即来世之生;(12)老死。其中(1)(2)是过去因,感现在果;(3)至(7)是现在果;(8)至(10)是现在因,感未来果;(11)(12)为未来果。
  3、三法印
  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是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4、三学
  即佛教修行方法的总称,包括戒学、定学和慧学。用戒止恶修善,用定息虑澄心,用慧破惑证道,三者有相互不离的关系。
  ①戒学:戒是调整身心,使身心养成好的习惯。不只要避开宗教上、道德上的不善与恶德,在经济、法律及肉体健康方面,也不做与理想相违的事,即防非止恶。戒本来的意思,也即是防非止恶。
  ②定学:如果依戒调整身心,接着就会产生统一的定。为了得到定,而要调身、调息、调心,也就是调整身体,呼吸与精神,这可说是广义的戒。
  ③慧学:佛教最后的目的在于获得悟的智慧,不论三学或十无学法、六波罗蜜,均将智慧置于最后。但智慧有多种: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证悟的智慧,声闻阿罗汉的智慧,辟支佛(像觉)的智慧,菩萨种种阶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
  5、四谛
  释迦牟尼用缘起论来观察人生,得出“四谛”、“八正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被称为佛教教义的总纲,又称为佛学的“四个真理”。
  (1)苦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外部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本性是苦。
  (2)集谛;解释人生充满痛苦的原因。
  (3)灭谛:指解除痛苦,也就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归宿。佛教认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盘。
  (4)道谛:指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盘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
  6、八正道
  佛教8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包括(1)正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理解;(2)正思维: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考;(3)正语;说话要符合教义,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4)正业:从事清静之身业,按佛教教义采取正确的行动;(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6)正精进:按照佛教教义努力学习和修行;(7)正念: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8)正定: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修行。
  (二)佛教的主要经典
  佛经,就是佛教经典。指释迦牟尼的弟子们所传述的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并包括以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也有把其他佛教著述(包括律、论)都称为佛经的。佛经主要有《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涅盘经》、《圆觉经》、《金刚经》等。
  (三)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比较严格。它把遵守戒律做为一个佛教信徒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对僧尼而言尤其如此。
  戒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佛教的戒律因对象不同而不同,不出家的男女信徒称居士,要遵守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这五条戒律也是佛教最基本戒律。未正式受戒的出家人称沙弥、沙弥尼,要遵守十戒,除以上五戒外还有(6)不涂饰香鬓;(7)不歌舞观听;(8)不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财宝。
  僧人正式受戒称“具足戒”,又称“大戒”,意思是所受戒条已经完备。具足戒男僧二百五十条,女尼三百四十八条
道教教义是道学的继承和衍化,同时吸收了某些儒家、佛教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宗教神学的特点。

道教以“道”名教,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认为“道”,“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并且“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清静经》),这个“道”即称“玄道”,又称“真常道”、“无上正真大道”,指天地万物的本根、本原、总体,也就是宇宙生成和社会演化的最高规律,这个规律带有广泛性、概括性、普遍性的意义。

“德”是对“道”的信仰的衍化,是“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中落实于社会层次的人性、人伦、人情等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自然经》),道生万物,德育万物,生生不息。人们应该效法“天道”,体会天地自然的规律,去除私欲、摒除杂念,顺其自然地把握自己,淡泊宁静,滋养生息,成就完整正直的人生。

不可言说的“道”,是神秘而难知的本原,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人们要认识这一切,不能凭借耳、目、眼等器官,只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才能把握这个世界。因此,道教学者沿袭了老子“涤除”“玄览”,作为认识论的核心。摒除内心杂念的干扰,排除感官经验,主观成见,从有限的感觉中解脱出来,通过理性思维,使认识深刻化,去考察事物本质所蕴含的哲理。

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贵生恶死,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因此,在早期道教形成之时,便已崇奉贵生的教义。《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抱朴子内篇·黄白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即谓生命的存亡,年寿的长短,决定人们自我保护的功效,发挥自我主体能动性,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而不决定于天命。道家和道教主张养生活动中形神并重、性命双修,强调形体健康与道德修养的双重意义,重在提高与发展人体内在生存能力与道德精神,这样才是完美的人生。人的长寿是由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交互作用而完成的,德行充实必会长寿,这就是道教修德养生的宗旨,也是道教生命哲学教义的主体。由此教义而产生了重视静养精神、导引形体。饮食补养、房室卫生等一系列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锻炼方法,从而构成了在世界医疗保健体系中堪称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养生体系。

天道循环,善恶承负,这一教义,在早期道教经典中已阐述详明。《太平经》卷三十九曰:“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意思是说前人的过失由后人承受过责,前人惹祸,后人遭殃,祸福的根源,便循环不已。因此,只有修真道,行善事,积善成仁,后人子孙才能泽被万福,不受因果报应之苦。这种善恶报应的宗教观念在后世出现的很多道教经典中广泛地得到阐发宣扬,同时出现了许多戒规、法律以及修心、修善、修性、教导世人的修持文典经法。只有广建阴德、济物救世,行种种方便,使无量善行,拯救天下人们的心灵,自己的生命才能发扬光大。这种信念成为道教信仰中最普遍、最渗透人心的宗教道德德性行为教义。

人类自古以来便有追求长生不死、永生人世的愿望。这样的民众心理,在道教神仙长生的生命哲学中充分显示出来。道教神仙信仰,源渊于图腾、灵魂不灭的原始宗教信念;源渊于巫祝、占卜的法术,认为通过修习成仙之道,可以使生命之精魂获得永恒不朽。神仙信仰的教义使信徒解脱了生死的烦恼,但加强了宗教行为的约束,宗教道德的规范。为了求仙长生,道徒们要遵守教规、教戒、教律;要孝敬师长父母、恤孤怜贫、损己利物、助人为乐、扶人之危、解人之厄,以济物救世为己任,广积阴功,才能证道成仙。这无疑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净化社会的空气,保持人性的善美。这样,无论死后成仙与否,而对现实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佛教产生于今尼泊尔境内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道教认为,其神圣的经书,原本是宇宙形成过程中自然凝结而成的天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巨大的能量,由天上神仙摹写之后,才传到人间的。

由于经书的神圣性,故抄写经书对书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样,书法造诣就成了一个优秀道士必备的宗教素养。

道教神秘主义文字观以及在此文字观影响下进行的写经活动,对文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独立艺术,道教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代著名历史学者陈寅恪先生早就意识到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影响。据陈先生考证,南朝的王、郗,北朝的崔、卢等以书法闻名的大家族都是奉道世家。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道教与国画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代绘画名家,根据道教题材,创作了许多名画。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曾绘有《列仙图》、《洛神赋》等。唐代著名画家如阎立本曾绘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北帝像》等近20幅道画。吴道子则绘有《天尊像》、《列圣朝天图》等。宋真宗崇道,为营造玉清昭兴宫,征天下画家三千余人,以著名画家武宗元为首,作壁画饰于宫观中。现存武宗元的传世之作《朝元仙杖图》,即为壁画之底本。历代善画的道士亦比比皆是,如唐代的张素卿、元代的黄公望、张雨、倪瓒等,均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家。举世闻名的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最近发现,陕西白云山白云观有壁画1000多幅。

道教造像艺术大约起于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已达十分高超的水平。现存宋元道教造像有泉州北郊清源山老君像巨形石刻、太原龙山石窟神仙塑像、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像等,均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古代雕塑珍品。

道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白云观、苏州玄妙观、嵩山中岳庙,都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当山宫观建筑群,更是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道教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知道,道教重视人的生命,追求长生久视,故特别关注生命的养护和疾病的防治。俗话说:十道九医。许多高道都是医学名家。历代道士在继承中国传统医学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在医药学方面卓有成就,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道医"形象和道教医学流派。著名的道医有东晋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和唐代和孙思邈等。尤其是孙思邈,在民间有着崇高的地位,被尊称为"药王"。

东晋葛洪是"道医"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他广泛收集民间医疗成果,辑集《玉函方》一百卷。又作《肘后备急方》三卷,全是验方,药物均用易得的草木,不用贵品,诊治各种急病的方剂都很齐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该书中载有以青蒿治愈疟疾的方子。20世纪80年代,我国以青蒿素制成了一种新型的高效、速效、低毒的植物类抗疟新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2
1、佛教产生于印度,道教产生于中国。两者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是同一时期人,老子比释迦牟尼大7岁。
2、主要教义,你可以百度。因为几乎很难几句话讲得清楚。
3、文化影响,哥们,你这个题目太大了,可以写几十本书了。文化影响包含了信仰、艺术作品、建筑、生活习惯等等许多方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13
产生地区:佛教产生与古代印度;道教产生与中国。
主要教义;佛教主张因果报应,期盼来世幸福;道教主张修养身心,得道成仙,追求现实幸福。
文化影响:都成为中国重要的民间信仰,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比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

参考资料: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3个回答  2011-08-13
产生地区:佛教产生与古代印度;道教产生与中国。
主要教义;佛教主张因果报应,期盼来世幸福;道教主张修养身心,得道成仙,追求现实幸福。
文化影响:都成为中国重要的民间信仰,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比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
第4个回答  2011-08-12
我只知道提示,希望可以帮到你
提示:产生地区:佛教产生与古代印度;道教产生与中国。
主要教义;佛教主张因果报应,期盼来世幸福;道教主张修养身心,得道成仙,追求现实幸福。
文化影响:都成为中国重要的民间信仰,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比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

参考资料:安徽教育出版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