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名字该怎么读?

如题所述

应该读chén yín què ,但读chén yín kè 也不能说就是错的。

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问题颇有一些争议。一般人都读\"ke\",文化界、学术界中人则多数念\"que\"。有学者根据杨步伟、赵元任《忆寅恪》一文中的记载,认为赵元任先生指出\"陈先生自己读‘恪\'为ke\"。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扩展资料: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

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

宣统二年(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

民国七年(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民国十年(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为导师,并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民国十五年(1926年)六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上海与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结婚。二人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

民国十八年(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

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民国十九年(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但由于此前在国内进行过一次不成功的手术,再经英医诊治开刀,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

1957年,眼疾开始治疗。

1962年,右腿跌骨折,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

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离开人世;11月21日,夫人唐筼辞世。

参考资料:陈寅恪   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1
应该读chén yín què ,但读chén yín kè 也不能说就是错的。

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读音问题颇有一些争议。一般人都读\"ke\",文化界、学术界中人则多数念\"que\"。有学者根据杨步伟、赵元任《忆寅恪》一文中的记载,认为赵元任先生指出\"陈先生自己读‘恪\'为ke\"。事实是否如此,根据近年一些新出史料,可以廓清这一问题。
笔者曾见过陈先生的学生、助手如季羡林、王永兴、石泉、李涵、胡守为诸教授,他们都念\"que\",陈先生的女儿也念\"que\"。中大的一些老人还亲眼见过当年有人念陈先生名字时把\"恪\"念成\"ke\"时,陈夫人唐晓莹还纠正说\"恪\"字要念\"que\"。杨步伟、赵元任刚开始记陈先生的英文名字时记作\"Y.C.Chen\",后来看到陈先生自己用的拼法时才改写作\"Yinko Tschen\",可见他们平时与陈先生交往时也念\"que\"。中山大学历史系程美宝教授在英国牛津大学查阅到一些有关陈寅恪教授的档案,中有胡适用英文写给牛津大学推荐陈寅恪任教的信件,信的 开头就是\"Professor Ying—ch\'iuh Chen......\"(陈寅恪教授);伦敦大学中国艺术和考古学教授颜慈(Perceval Yetts)致牛津大学的信件也称\"Professor Chen Yinchieh\",并且说明\"\"Chen Yinchieh\"的写法,是以往通讯中的写法\"。
所以——起码在口语上念陈先生名字时\"恪\"念\"que\"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陈先生的学生王永兴教授曾解释,陈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系统。其六世祖始由闽入赣,落户义宁。客家人习惯\"恪\"读 \"que\"。义宁陈氏一直保持客家传统,故陈氏昆仲名中的\"恪\"字均读\"que\"。少数辞典曾收入这个读音,如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四年(1915)出版的《辞源》,其\"恪\"字条下的注音是:\"可赫切(即ke),亦读如却(即que)。\" 1937年商务版《国语辞典》也收有恪的两个读音。1979年上海辞书版《辞海》注音为:恪(ke课,旧读que却)。1985年12月,在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则明确规定:\"恪\"统读为ke。这当然是国家认定的标准读法,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口语上读到陈寅恪先生的名字时按照习惯仍读\"que\"。
至于陈先生认可的\"陈寅恪\"的英文拼法应该就如杨步伟、赵元任所记的\"Yinko Tschen\",事实上他的两篇英文论文的署名都是\"Tschen Yinkoh\",(虽然这两篇论文都是别人翻译的,但陈先生曾过目认可。)1940年5月陈寅恪致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也是\"Tschen Yin Koh\"。
在牛津档案中有一份关于陈教授的简介,其第一句称\"陈寅恪(Chen Yin—chieh)先生比较喜欢他的名字的罗马拼音作(Tchen Yin—koh) \"(原文是英文);杭立武致牛津大学中国委员会秘书的信中称:\"我并不能够通过你向剑桥大学提供有关陈寅恪(Chen Yinchieh)先生更详细的资料(他自己喜欢用的姓名的罗马拼音是\"Tchen Yinkoh\")。\"(原文是英文)这都很明白地说明\"恪\"字的读音问题,证明深通语言学的陈寅恪先生也认为\"恪\"字的标准读音应为\"ke\",但因为乡音等原因在日常生活口语中读到陈先生的名字时则习惯念\"que\"。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21
chén yín què

陈寅恪(按照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因为“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其致电牛津大学时的署名TschenYinKoh,可以证明。但是陈寅恪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为了纪念陈寅恪先生,都把kè故意念成què。)
第3个回答  2018-10-29
我认为应该这样说:应该读chén yín kè,但读chén yín què 也不能说就是错的。
道理很简单:坚持读què的人,所依据的无非是陈先生家乡的方言读音,可如果依照这样的依据,那读所有广东人的名字,就都应该用广东话读音,所有山西人的名字,都应该用山西话的读音。而这样很明显是不合理的。
第4个回答  2019-12-21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他的名字读为:chén yín què,但读chén yín kè 也可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