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一的股灾中美联储格林斯潘采取了哪些货币政策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08
1987年10月19日是星期一,在经历了前几天的小幅下跌之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这一天一开盘就下跌了67点。但这远未结束,转眼间,卖盘涌起,开盘不到一小时,指数已下跌104点。到下午两点时,总计下跌250点,收盘时,道琼斯指数下跌了508点,由2246.74点狂跌到1738.74点,跌幅达22.6%,市值损失5030亿美元。
暴跌来得突然,没有人知道应该如何遏制继续恶化的局势,虽然也有人提议休市,但无人敢作决定。纽约股票交易所顾忌到华尔街在全球股市中的“风向标”作用,只得拼命坚持下去。
惊心的是,开盘第一个小时内,市场上很难找到买家,约占标准普尔500指数指标股30%的95只蓝筹股竟然尚未成交,而由于卖单大量堆积而买单不多,市场价格被迫一再下降以吸引买方。到10时30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30只指标股中有11只还没有开盘交易,而在平时,通常开盘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就会全部开始交易。由于许多只股票没有交易,当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无法真实反映市场实际价格,整个市场处于无序状态,交易量不断被刷新,计算机交易系统速度减慢,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准确数字根本无法计算。
巨额交易量导致纽约股票交易所计算机系统在这一天几乎陷入瘫痪状态。纽约股票交易所共有200台微机,这套系统从未处理过如此巨大的交易。开盘一小时后,卖单不断积累,导致计算机竟比实际交易速度慢了20分钟。临近中午,计算机系统中的指定指令转换系统(DOT)慢了约75分钟。由于DOT系统容量不足,传送到那里的3.96亿股的交易竟然出现1.2亿股没有执行。
下午13点09分,一则可怕的消息再度传至股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大卫·路德在华盛顿发表讲话说:“在关键时刻,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一关键时刻会在什么时候,我将与股票交易所讨论暂时关闭交易所。”这则消息更加引起一阵恐慌。因为交易所一旦关闭,交易商们将来不及抛掉手中的股票,他们的股票将一文不值,成千上万的美元将化为灰烬。于是,他们不得不迅速“倾销股票”。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像着了魔似地狂泻,到下午两点下挫250点,股票换手4亿多股,计算机比实际交易速度落后了100分钟。在此期间,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官员出面澄清:他们没有讨论有关关闭交易所的事情。然而为时已晚,灾难已无法遏止。
下午14点05分,道指上升350点,成功冲过2000点。但此次反弹仅延续了一瞬间功夫,期指市场的反应基本相同。14点30分左右,股价走势似乎有走好迹象,然后反弹受阻,新一轮下降趋势在此形成。此时,距收盘仅剩一个多钟头,但就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个多钟头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这种仿佛已经凝固了的空气中再度下挫250点,换手2亿股。直至下午16时整收市时,这次跳水才被迫停止。
当天,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1600只股票中,只有52只股票上升,其余全部下跌。其中1192只股票跌到52个星期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蓝筹股也在劫难逃。几乎所有大公司的股票均狂跌30%左右,如通用电气公司下跌33.1%,电报电话公司下跌29.5%,可口可乐公司下跌36.5%,西屋公司下跌45.8%,运通公司下跌38.8%,波音公司下跌29.9%。
这一天纽约股票交易所内阴云密布,气氛极度紧张。价格变动极快,电话机不够用,荧光屏上的价格跟不上市场实际价格。一个交易员说他的荧光屏上显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3.78点,而实际上这个数字是508点。平时一天的交易额为1亿股左右,而这天为6亿股。由于计算机系统运行滞后,约有28%的指令未能执行,其中包括9200万限价指令。许多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直到两三天后才知道他们的股票没有卖出。此外受股票价格变化的影响,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也是一片混乱。而新闻机构由于计算机的影响,收盘5个半小时后才把股市的收盘价报道出去。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纽约时报》这样报道。这一天损失惨重的投资者不计其数,世界首富萨姆·沃尔顿一天之内股票价值损失21亿美元,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损失39.45亿美元,电脑大王王安仅在19日下午就损失了3100万美元。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最苦的是那些靠自己多年积存的血汗钱投资于股票的投资者。受股价暴跌震动,股民的心理变得极为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债务重压的许多人,精神彻底崩溃,自杀的消息不绝于耳。银行破产,工厂关门,企业大量裁员,人心惶惶。
全球“冲击波”
面对席卷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惊之余,迅速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当即停市4天,前联邦德国宣布降低证券回购率,七国集团会商如何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资金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世界的金融交易联系在一起。然而金融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当某个股市发生暴跌时,其他股票市场也难以幸免。
美联储芝加哥分行的高级分析员兼交易员Thomas Thrall表示,“我觉得太惊悚了,第一次觉得全球市场相连是个可怕的事情。”这也是第一次,全球投资者从电视直播上观看了金融危机在全球市场的传播。
这一天,东京股票交易所的开盘锣声余音未尽,股票价格便直线下跌。日经225指数下跌了620点,跌幅为14.9%;香港恒生指数下跌421点,跌幅为11.3%,也创下了一天下跌最高纪录;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下跌169点,跌幅为12.4%;澳大利亚所有普通股价格指数下跌80点,跌幅为3.7%;FTSE30指数下跌183.7点,跌幅为10.1%,FTSE100指数下跌249.6点,跌至2053.3点,投资者损失达500亿英镑。
此外,巴黎、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米兰、阿姆斯特丹等股市均有6%至11%不同程度的下跌,形成全世界范围内的股市冲击波。面对席卷全球的股市狂潮,各地政府震惊之余,迅速采取一系列救市措施。香港股市当即停市4天,前联邦德国宣布降低证券回购率,七国集团会商如何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资金。
史蒂芬·古德伯格(Steven Goldberg)是一位老股民,他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夕这样回顾自己的炒股经历,“1987年股市暴跌前,我抛掉了手中持有的所有股票,但是之后算了一笔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股市的长期投资者,不应该深受股市周期因素的影响,应该长期购买和持有股票。”
回忆早期的投资经历,古德伯格认为,自己过于迷信股市的周期性。“早年投资股票时,我就是一个市场计时器。从1982年到1989年,为了获得股票收益,我付费听取一些著名投资大师的投资策略建议,还不时地拨打收费热线来帮助我躲开熊市,因为我很怕遇到类似1973年至1974年那样的股灾,当时股市一半的价值都蒸发了。”古德伯格表示
受投资策略师的建议,在1982年8月至1987年10月暴跌之前,古德伯格手中的股票涨幅达250%,然后就出现了自由式落体的下跌。“当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0月15日下跌4%以及10月16日再下跌4.6%时,我慌慌张张地出手清盘,因为股市资金里包含我儿子18岁要上大学的教育资金。”古德伯格继续说道。
虽然古德伯格没有在这次股灾中受灾,但他自认为也是股市暴跌的推手,因为他太迷信策略师的周期论投资建议。“到了10月19日,单日跌幅创纪录,我以为这是预示着类似1929年的大萧条要来临了。事实证明,我是个大傻瓜,股市迅速止跌站稳脚跟,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重新收复失地,而我已经被吓怕了,只能傻傻地观望行情,但很明显我已经错过时机。从那以后,我一直买入股票并进行多元化投资,坚持长期持有股票,而不是跟风抛售。”古德伯格这样总结道。
美联储紧急干预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刚刚上任两个月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作为国家的央行,美联储有责任提供流动性来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今天我重申将保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大崩盘的当天,美国各界反应极为强烈,广播、电视和报纸纷纷发表评论分析。白宫出面发表声明抑制恐慌称:“国家经济运行状态良好,就业率处于最高水平上,生产也不断增加,贸易收支也在不断改善。美联储也表示没有恶性通胀发生的迹象。”
到了10月19日晚上,恐慌几乎弥漫全球,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也感受到了恐慌危机的威力,他随即召回在德国访问的财政部长贝克和在外地出差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与纽约股票交易所主席约翰·费兰声共同商讨防止继续暴跌的对策。
10月20日早上,股市恐慌笼罩着银行业,许多银行纷纷停止对专业经纪商和交易员提供信用资金,因为银行担心他们会破产而收不回贷款,而专业经纪商已没有足够的现金向交易所支付保证金以维持交易畅通的责任,因为他们在19日当天为了阻止股票下跌而买进了过量的股票。专业经纪商因此而陷入了流动性困境,他们没有现金参与20日的交易。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倒闭,要么求助于另外一家公司兼并他们。一旦专业经纪商倒闭,后果不堪设想,因为纽约股票交易所会缺乏保证金清算交割正常进行的资金来源,继续暴跌将在所难免。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刚刚上任两个月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作为国家的央行,美联储有责任提供流动性来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今天我重申将保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这句话实际上是暗示美联储会支持银行为股票交易商继续发放贷款,格林斯潘的继任者伯南克在1990年写道,“当时美国10家最大的银行暗地里翻倍给证券公司借款。”
在获得美联储的支持后,两家主要商业银行马上宣布降低优惠利率,纽约化学银行迅速增加4亿美元的证券贷款。银行家信托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证客户的资金需要。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承诺使那些在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略微恢复了信心。随后,美国的各大商业银行纷纷降低利率。
一些专家后来评价称,美联储回应“黑色星期一”的举动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遭遇严重的市场下行事件时,央行完全有能力稳定投资者信心,有效避免了此前金融危机来临时就会伴随经济衰退和银行危机的现象。
一系列“救市”措施公布后,10月20日,股票指数上升了102.27点,10月21日比20日又回升了186.94点,但10月22日收盘价比21日又下降了77.42点。大崩盘发生的那一周内,约有650家公司公开宣布要在公开市场上回购本公司的股票。而在此之前,自1987年1月1日至10月16日,总共只有350家公司宣布回购措施,其中的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继续维持回购行为。上市公司的这种大规模回购行为对股市产生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这种干预金融市场的行为给后来的市场堆积了很多泡沫,因为自1987年股灾后,股票市场就走上了“非理性繁荣”的道路。后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急速上涨并冲破了6000点大关。到了这个点,投资者们相信市场仍然蕴藏着巨大的上升能源,股票市场会继续上扬,但是美联储没有任何后续动作,没有执行任何形式的紧缩货币政策,或者任何针对股票交易而增加的边际准备金要求,这些都向市场参与者表明,央行没有像格林斯潘暗示的那样认为股票价格已经出现警示信号。
20世纪90年代末股票市场继续上扬,很多人都认为美联储应该提出边际准备金要求(尤其是用于购买或者持有股票的贷款应该要求预付订金),至少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表明美联储对“非理性繁荣”一贯关注的态度。然而,这种措施很早就被废除不用了,事实上美联储也不愿重新启用。
法律授权了美联储可以对股票购买征收边际准备金,很多年以来这种准备金一直维持在50%的水平上,直到美联储不再试图对股票市场进行干涉。这种模式下似乎更倾向于由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证券交易所本身来规范股票交易行为,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美联储很显然认为增加准备金的举措是无效的,因为只有一小部分股票交易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只要美联储不收紧货币政策,股票市场的投机就不会停止,这就为20世纪90年代的危机埋下了伏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