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笛子?

如题所述

  笛子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使用材质:中国乐器中的笛身一般为竹制。兽骨、玉石、金属、有机玻璃等其他材质亦可制成笛子。   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 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英语:中国乐器的笛子英语为其拼音dizi,西洋乐器的笛的英语为flute。

  吹奏笛子的方法
  很简单,只要能吹响“笔套“这个简单的小玩意儿,您就已有足够的天份来学笛子了!现在,请先相信自己, 再配合以下说明及方法要领,吹笛是用口将气息吹进笛子的吹孔而发出的声音。吹响它的要领如下:   1、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2、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响 笔套一样。   3、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5、要对着镜子常练,体会如何对准气孔,使发音位置正确,不偏不倚,使气息全部化为笛音。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笛子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4
笛子分横笛、竖笛,分别又有8孔、6孔之分。
第2个回答  2011-08-14
一个深奥的问题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