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张良怎么死的?要有依据的!!!

如题所述

谢邀。

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他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韩国灭亡后,他决意反秦。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安排一个之前散尽家资找到的大力士,在古博浪沙将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砸向秦始皇的车队,秦始皇因早有预防准备,幸免于难。

虽然秦始皇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张良得以“逍遥法外”,从此闻名遐迩。

公元前209年,张良投靠刘邦,从此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

公元前208年,张良劝项梁复兴韩国,项梁命人找到横阳君成,立为韩王,以张良为司徒(相当于丞相)。

公元前207年,刘邦逼近咸阳,秦王子婴开城出降,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张良的协助下,从鸿门宴中脱身。

不久,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刘邦分封到巴蜀,称为汉王。

公元前205年,刘邦乘项羽攻打田荣之机,率兵伐楚,攻占彭城,但不久项羽亲率3万精兵,大破刘邦,几乎全军覆没。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荥阳,张良劝刘邦立韩信为齐王,笼住了韩信,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公元前203年,项羽与刘邦讲和,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

张良劝刘邦趁机灭楚,刘邦立即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项羽自刎。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即帝位,史称汉太祖高皇帝,张良被封为留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

公元前197年,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吕后遂求救于张良,张良建议皇太子请“四皓”出山,刘邦从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

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应该说,张良对自身的处境非常明了,所以汉朝建立后,很少参与决策,得以善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病死的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历史上与萧何,韩信一起称为“汉初四杰”。
  张良虽体质羸弱,却才气过人,投奔刘邦后,为其出谋划策,为汉王朝的建立里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汉王朝建立后,张良去以“运筹帷幄只中,决胜千里之外”只功,被封为留侯,继续为汉王朝的巩固而效力。但他的归宿如何?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说他崇信黄老自行告退,欲修道成仙。又有人说他居官善终。
  告退说认为,楚汉争雄,六年才见分晓,刘邦登上帝位,为巩固自身地位,大肆杀戮功臣,为汉王朝的建立里下汗马功劳的韩信 ,英布和彭越等先后被杀,张良十分心寒,联想到历史上文种,范蠡兴越后的悲惨结局。深悟“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害怕韩信等的命运回落到自己身上,乃辞官而去,刘邦再三挽留,但张良去意已决,纳还冠盖,辞朝而去,至白云山处修道成仙。持此说者一《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为据。后世的小说和戏剧也多延续此说,如京剧《张良辞朝》就是此说的代表作。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张良居官善终。汉朝基业初定,异姓诸侯也多被消灭,国家生活步入正轨,但宫廷中却酝酿着一场风暴。刘邦宠爱戚夫人,对吕后的野心有所察觉。欲废太子刘盈(吕后子),欲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皇储,满朝文武群起谏诤,认为此举不妥,刘邦却立意已决,不听群臣的劝阻,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焦急万分,派其弟吕泽求助于“智囊”张良。张良认为废立太子一事事关重大,不可轻易更立。汉朝初立,百废待兴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内乱,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此,张良对吕泽说道:口舌已难保太子,现在有四个老者,人称“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节义清高,很受人们敬重,现不就汉朝爵位,隐匿深山,皇上屡请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请‘四皓”下山辅佐,为巩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帮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下山辅佐。刘邦讨伐英布得胜还朝,举行庆功宴,四位老人随太子入宫。刘邦惊问其名,才知道着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屡请不至的隐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贤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刘邦见四老已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恐怕难以动摇,便放弃的易立太子的主张。吕后十分感激张良,在刘邦死后,强劝张良结束学道生活,回朝做官,张良听从了劝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张良病死,谥号文成侯,终得善终。
  张良的归宿到底如何,虽说法不一,但从史料上分析,张良居官善终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不知各位有何见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1-20
病死的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历史上与萧何,韩信一起称为“汉初四杰”。
  张良虽体质羸弱,却才气过人,投奔刘邦后,为其出谋划策,为汉王朝的建立里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汉王朝建立后,张良去以“运筹帷幄只中,决胜千里之外”只功,被封为留侯,继续为汉王朝的巩固而效力。但他的归宿如何?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说他崇信黄老自行告退,欲修道成仙。又有人说他居官善终。
  告退说认为,楚汉争雄,六年才见分晓,刘邦登上帝位,为巩固自身地位,大肆杀戮功臣,为汉王朝的建立里下汗马功劳的韩信 ,英布和彭越等先后被杀,张良十分心寒,联想到历史上文种,范蠡兴越后的悲惨结局。深悟“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害怕韩信等的命运回落到自己身上,乃辞官而去,刘邦再三挽留,但张良去意已决,纳还冠盖,辞朝而去,至白云山处修道成仙。持此说者一《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为据。后世的小说和戏剧也多延续此说,如京剧《张良辞朝》就是此说的代表作。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张良居官善终。汉朝基业初定,异姓诸侯也多被消灭,国家生活步入正轨,但宫廷中却酝酿着一场风暴。刘邦宠爱戚夫人,对吕后的野心有所察觉。欲废太子刘盈(吕后子),欲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皇储,满朝文武群起谏诤,认为此举不妥,刘邦却立意已决,不听群臣的劝阻,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吕后焦急万分,派其弟吕泽求助于“智囊”张良。张良认为废立太子一事事关重大,不可轻易更立。汉朝初立,百废待兴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内乱,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此,张良对吕泽说道:口舌已难保太子,现在有四个老者,人称“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节义清高,很受人们敬重,现不就汉朝爵位,隐匿深山,皇上屡请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请‘四皓”下山辅佐,为巩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帮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下山辅佐。刘邦讨伐英布得胜还朝,举行庆功宴,四位老人随太子入宫。刘邦惊问其名,才知道着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屡请不至的隐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贤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刘邦见四老已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恐怕难以动摇,便放弃的易立太子的主张。吕后十分感激张良,在刘邦死后,强劝张良结束学道生活,回朝做官,张良听从了劝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张良病死,谥号文成侯,终得善终。
第3个回答  2012-08-25
汉初三杰吧,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