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审美特征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有:

(一)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

首先,小说不同于诗歌、抒情散文等表现性文体,它从根本上是对人的外部现实的摹仿和再现。语言的巨大能量赋予了小说以无微不至的摹仿本领。无论是短篇小说对生活横断面的展示还是中长篇小说对长时段、大空间历史风云的重现,其描摩现实的逼真细腻和广阔无边都是其他摹仿艺术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小说摹仿和再现现实生活的手段是叙事。所谓“叙事”,在两个方面的含义上显示着小说的特性。第一,作为名词,亦即叙事之“事”,指叙述的对象——故事。小说的直接物质材料是语言,而语言是一种线性、单维、时间性的存在,这导致了小说在表现对象上与绘画、雕塑等纯空间艺术及戏剧、影视等时空综合艺术的区别:小说主要是时间性的艺术,对持续的客观过程的摹仿是它的特长。这样,由人物的行动、事件及其后果所构成的“故事”就成为叙事的基本对象,它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可以说,讲故事是小说家的天职,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第二,作为动词,亦即叙事之“叙”,指的是“叙述”行为本身。故事在小说中不像在人类经验中那样自动展开,它必须被编织为语言文字通过讲述呈现出来;小说也很少按照故事的本然形态来讲述它,而是按照某种策略、在讲述中有目的地把故事加以改造。因此,叙述就是故事在文本中的特殊展开方式,这种经过改造后讲述出来的故事叫做情节。传统小说理论将故事与情节等同混用,英国小说家福斯特首先区分了二者,他说“故事是叙述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情。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不过重点是放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是一个故事。‘国王死了,后来王后由于悲伤也死了’,这是一段情节。”[1]当代叙事理论对此种解释未必赞同,但却一致接受将故事和情节加以区别的做法。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故事是事件的原貌,情节是故事被讲述的结果。读者从小说中看到的是情节,但通过情节又可以还原故事的原貌。在从故事到情节的转变亦即“情节化”的过程中,作家采取一系列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美学目的。这些手法有事件顺序的重组,视角的选择,概述与场景的交错,叙事速度的调节,重复、悬念等技巧的运用,抒情议论的穿插,等等。“情节化”的改造彰显、淡化、转移故事的原有意义或赋予故事新的意义。例如,鲁迅的《孔乙己》对孔乙己故事的叙述,放弃了孔乙己的自我叙述、作者的全知全能叙述、酒店掌柜及酒客们的叙述等诸种可能性,独独选择了新来酒店不久的小伙计为叙述担当者,就至少在三个方面加强了小说的表现力:1.仅通过酒店生活片断就能窥见孔乙己的漫长一生;2.“旁观者的观察评价”与“孔乙己的自我观察评价”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3.造成了一个“酒客看孔乙己、小伙计看酒客和孔乙己,作者看小伙计、酒客和孔乙己”的复杂的深度透视关系,大大丰富了文本含义。[2]又如,俄国作家普宁的《轻轻的呼吸》本来是一个血腥的凶杀故事,但作者通过重组事件顺序,完全改变了故事的意味,死亡的残酷被消解,相反,女中学生奥丽雅那充满活力的青春美荡漾在情节的字里行间。[3]总之,好的故事是重要的,但小说家的创造力更表现在如何讲述它,亦即如何驾驭情节上。

最后,小说是虚构的产物。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经验”和“符号”的两重性。它既描写活生生的、具体的个别的现实,又超越了个别,蕴含着作家对世界的普遍认识。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4]。小说家在现实中把握生活的“必然规律与可然律”,然后通过想象在更具概括力的虚拟生活中传达出来,所以虚构是小说的普遍特征。虽然它最逼真地摹写生活,但“小说最大的特点恰恰在于它的‘假’的”,“要有虚构,小说才能写得活”[5]。

(二)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人是生活世界的主人公,也是小说世界的主人公。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法国“新小说”派曾以“静物写生”的方式写小说,将人从小说中驱逐出去,这不过是个极端的试验,况且,“新小说”也仍是关于人的:它是被高度物化的现代人处境的隐喻。至于有些动物小说,更是把人格“拟物化”的寓言。可以说,没有人物的小说是不存在的。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家的重要任务。小说拥有着最丰富的人物塑造手段: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既可静态地描画,也可在激烈斗争中展现;既可正面呈示,又可侧面点染。除了直观性不足外,小说在一切方面都胜于同是刻画人物的戏剧和影视。

亚里士多德曾强调“行动”是叙事艺术的首要因素,“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6] “行动”也确实是历来小说(特别是早期西方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有力手段。但晚近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心理现实,性格乃是人的本质所在。自从黑格尔指出性格才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7],小说艺术描写的重心开始有所转移——日益转向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描摹。恰恰在这一点上,小说显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19世纪以来,小说家们各显身手,创造了心理分析、客观投射、内心独白、意识流等多种多样的心理描写手段,使小说成为勘探灵魂深度的最有效的武器。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背景,也是小说艺术的重要描写对象。现实主义小说把环境描写视为塑造好人物形象的必要条件,“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8]是现实主义的原则。人们习惯上把环境同情节、人物并列称为小说的三要素,可见对环境的重视。好的环境描写不仅是人物刻画的手段和逼真再现现实的途径,而且它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风景画大师屠格涅夫笔下的景物描写。

小说通常依据篇幅及反映生活的广度加以分类。西方小说只有长篇小说(Novel)和短篇小说(Short Story)两类,中国则习惯于分成长篇小说(10万字以上)、中篇小说(3万字到10万字)、短篇小说(3万字以内)。近年来,又兴起了比短篇小说更短的小小说,又称千字小说,微型小说等,一般在千字以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09
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有_____,______和叙事性。
第2个回答  2011-12-25
好看
第3个回答  2011-12-25
征指的是什么
第4个回答  2011-12-23
语言美,结构美,文风美,主题美,情节美,人物性格美,环境美,心灵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