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论是什么意思?尽分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就是做爱的委婉说法,出自周公之理

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公制定的婚仪亦渐废弛,孔子遂重修礼典。修到“士婚义”中“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可以省掉。“六礼”于是产生。不过民间照旧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孔子又顺遂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夫妇“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时间一久,不少人认为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也有人仍学前辈的做法将其一仰一合地放着,哪里还知晓它的本义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敦伦”,“伦”是伦常道德。 人在世间有伦常道德,有五伦——儒家讲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这五伦的关系当中, 处于什么位置就应该敦伦尽分,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做父亲的,教育好子女就是 天职本分 !将其交给大自然,令其自生自灭,那就是失去做父亲的本分了,养不教父之过!那么做子女的,就应该要孝顺父母;人与动物相比,高明的地方就是人懂得伦理道德,能遵守人伦本分,能做自己的本分事情。力所能及的,就是本分事情。不论你学佛与否,都必须去做。
“尽分”:将自己分内的事、应该做的是做好,做到极致。
敦伦尽分,就是每个人自己站在自己的身份、地位、环境,力所能及地做我们自己的事。
第2个回答  2007-09-22
相传西周初年,世风浇薄,婚俗混乱。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为整饬民风,亲自制礼教民。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遂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但妻子不同意演试“敦伦”。踌躇间,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爿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公制定的婚仪亦渐废弛,孔子遂重修礼典。修到“士婚义”中“敦伦”一节时,他认为时过境迁,可以省掉。“六礼”于是产生。不过民间照旧把世代相传的葫芦瓢置于婚仪中。孔子又顺遂民意收葫芦瓢入礼书,称为“合卺”,不算婚仪中的正规礼器,而是夫妇“共牢而食”(即共吃祭祀肉食)后以酒漱口的器具。时间一久,不少人认为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也有人仍学前辈的做法将其一仰一合地放着,哪里还知晓它的本义呢?
第3个回答  2007-09-25
敦伦即男女之间的”人道”.尽分是说的尽自己的本份.本职.
第4个回答  2015-12-27
一、敦伦尽份
敦是敬重,相应,符合的意思。伦是伦理道德,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尽是恪守义务,尽职尽责的意思。份是指自己的位置、身份。敦伦尽份就是我们的思想行为要完全以崇敬的心理,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尽职尽责地主动承担好自己本份的义务。
伦理道德是我们的行为轨范,该作的一定要去作,不该作的一定要坚决不犯。法律只是伦理道德的最低底线,触犯法律,必受罚惩。邪恶的思想意识,未及触犯法律的小过,法律并不追究,但要受到道德的评判。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儒家提三纲五常为行为准则。……
佛教也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提出五戒作为行为道德准则。不杀生与仁相通,不偷盗与义相近,不邪淫与礼相通,不妄语与信相通,不饮酒与智相通。
总之,要作一个好人,人生活得有意义,首先就要尽到自己的义务,本分。这就是敦伦尽份。
二、闲邪存诚
闲是制止、防范的意思。邪指邪恶,行为上不作恶事,思想上也不起邪恶的妄念。存就是保持,存养。诚就是诚意、诚信,保持正确的信仰观念。闲邪存诚就是熄灭执着,伏断贪嗔痴见思烦恼,保持正念。妄想就是颠倒梦想。一般的凡夫有四颠倒,又叫四倒:
(一)以无常为常:物质是永远运动变化不止的。精神也是运动变化不止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人有生老病死,要想永远青春美貌,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人身体是四大(地水火风)因缘和合的假体,是暂时幻有的。我们却认为有一个真正属于我的身体,认定有我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一切以我和我的利益为中心,把自私自利放在第一位,而大造恶业,因此长劫沦落六道,长时受苦报不止。
(二)以苦为乐:贪五欲:财、色、名、食、睡,追求钱财,美女,名誉地位,贪享美食,闲散贪眠,自以为是乐事。表面上我可以暂时满足我们在生理、心理上的欲望,但实际上多是在造恶业,为堕入三恶道创造条件。人们常说,病从口入,病是吃出来的。享用美食,饱了一时口福,可跟随的是百病缠身,寿命早耗,真是以苦为乐呵。
(三)以不净为净:身体是众缘和合的,是由食物营养的,但如将青春美丽的一张假人皮剥去,人人都是同样的骨血之躯。天天排泄的大小便、汗液、唾沫、鼻涕都是细菌万亿的脏臭废物,都是非常不清洁,不干净的。而我们总爱追求外表美,却不注意思想品德的内在美。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看得过重,就是颠倒妄想,心灵不美的人,外表也不是真正的美。
(四)以无我为我:佛教主张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离而灭,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叫缘起性空。作为人也是因缘和合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因为无常,所以无真我。我有主宰的意思。人们对人体本身是作不了主的,这叫人无我。一切事物也不是神仙上帝可以主宰的,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它自己的运动变化的规律的,这叫法无我。所以佛教不承认神鬼上帝可以主宰人们的事,而主张自作自受,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善恶业力,才是人的生死变化的推动力。而人们总是认为有一个真正的我,所以常以私利为目的造下很多恶业,而必受恶报,甚至沦入三恶道苦海,受无尽极苦。
四颠倒是邪知邪见,违背八正道的都是邪。我们要完美我们的人生,就必须止恶止邪,而以真诚心,平常心,顺应心对待一切事物,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