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装片里竹林经常用到的配乐

如题所述

日本筝.

筝的起源

中国古书籍对筝最早的记载,可算是战国策中的齐策: “临淄甚富而宝,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汉应劭在风俗演义中曾说: “谨按礼乐记:五玄筑身也。今弁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 大乐令壁记中则作如下的说法: “筝与瑟正同而玄少;秦人有一瑟而争,蒙恬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
从各种资料来判断,关於古筝的来源可分为几类: 一类蒙恬所造;二类瑟所简化;还有由简单乐器所演变的说法。现阐述如下:

对於筝为蒙恬所造一说,许多人抱著迟疑的态度。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提到: "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瑟同而玄少。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玄,此乃筝也。” 瑟,相传为伏羲氏所创,是一种远古时期就出现的乐器。杜氏通典上记载: ”瑟,世本云,庖牺作,五十玄,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玄,具二均声” 一般认为琴瑟慢慢流传各地与各时期后,再经由蒙恬或京房加以改良命名为筝。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古筝是渊源自古代游牧民族,一种便於携带、尺寸不大、玄数不多的简单乐器,而非由汉族的既大又复杂的瑟演变而来(现今瑟的尺寸为216㎝×54㎝,25玄):就总体来讲,筝只有三尺多,而瑟欲有六尺多,那是因为汉族过的是固定的农业生活,使用大型的乐器并不会不方便,北方或西方的游牧民族欲不然,小巧的乐器反而较适合他们;就制作材料来讲,筝字从竹,可能原为大型竹子所制,瑟则为梧桐木制作,材料完全不同(虽后来的筝也为梧桐木制作,不过被认为是改良的结果);就发声来讲,筝声是高急激昂,瑟音欲是雍容柔和,为两种不同的发声领域。综观这三点,说明筝是由游牧民族所用的乐器演化而成,而非由瑟演化改良的并不为过。不过经过历史的演变,在秦亡后,秦筝逐渐被改良,从形状、材料、甚至声音都变得近似瑟,所以筝被称为小瑟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筝的变迁

筝展到秦代已十分流行,到了魏晋,特别是唐代更为普遍。这时的筝有十二玄,也有十三玄的。初期以十二玄居多,到了唐朝则以十三玄为普遍。旧唐书音乐志:”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十三玄,此乃筝也。杂乐筝亦十有二玄,它乐皆十有三玄。扎筝已竹片橍其端而扎之,清乐筝用骨爪长寸於,以代指。”
由於元代史料的缺乏,便能从元史礼乐志中了解,在宴乐中使用了沿袭宋制”两头微垂”的筝。明代也继续承袭下来,而形状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到了清代,对於乐器的记载就十分清楚,多谓筝为十四玄,两组八度约七声音阶定律。清朝通典乐四丝五筝类:”筝似瑟而小,十四玄各随宫调色柱和弦,已阶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梁及尾边用紫檀,玄孔用象牙饰。唐书言十三玄或十二玄不可考。今十四玄,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故为十四也。”
以后,因大量西化的影响,在玄的材料上以及筝的在造上有较大的变化。除传统的丝玄十三玄小筝外,慢慢发展出十六玄的金属玄筝。复音式的新式筝、蝶式筝也发展到十八玄、二十一玄、二十五玄、二十六玄、四十四玄等。大型带有踏板转调的筝,音域增广、转调方便。筝玄也由金属改良为外缠尼龙丝的形式,音质纯、弹奏顺畅。目前国内则以十六玄金属筝以及二十一玄外缠尼龙丝玄筝为筝的外传
在一千一百五十年前,我国唐代文宗大和八年时,东邻日本又派遣唐使到我国来了。遣唐使中有个准判官叫藤原贞敏,他在日本时就是个琵琶能手,这一次他到了中国京都长安(今西安)后,就拜琵琶博士刘二郎为师,刘二郎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日本青年十分喜爱,不仅传授他中国的琵琶技艺,还把自己的女儿――一个弹筝名手许配给他。藤原贞敏在中国待了六年后,带着他的中国妻子返回日本。从此,中国的古筝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在日本生根开花,成为日本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以上是记载在《大日本史》里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中国筝是否就此开始传入日本呢?实际上还要比藤原贞敏夫妇返回日本时更早些,至今日本京都东大寺正仓院还珍藏着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94,相当于中国初唐时期)传入的四面唐制筝的残片呢!主。
各国的筝
日本在柰良时代将古筝传入国内,最初使用於管玄乐合奏。到了平安朝时期,才出现了独奏以及伴奏的筝曲。安土桃山时代,顺贤以北九州筝曲为基础,重新创作十首组歌,成为日本近代筝曲的基础,被称为筑紫流。顺贤弟子法水之门下八桥检校,以筑紫流筝曲为本,开创了”俗筝”的筝乐。元禄时代,八桥高徒北岛检校的弟子生田检校,将当时的三玄曲以及歌谣加入,创立了生田流。到了十八世纪末,山田检校将当时盛行的净琉璃三昧线曲的一中节、河东节以及富本节加入,称为山田流。用圆头义指弹奏的山田流有别於用方头义指弹奏的生田流,在江户时代、明治时代,京都与大阪一带几乎是生田流的天下;东京则为山田流的天下,二流对立。大正以后,因生田流传入东京,加上西洋音乐的介入,使得二流逐渐融合,而成为新式的筝乐。在日本由中国筝演变的类似乐器有:和琴、乐筝、俗筝、须磨琴、八云琴、摇琴、洒琴、初濑琴、大正琴等。

韩国的筝大约是唐朝以前由中国传入,经过演变后,目前所见的是玄琴、伽耶琴。另外有一 种以棒擦玄擦声的琴,称为牙琴,则与隋代的扎琴类似。
日本筝
8世纪初,中国唐代十三弦筝传入日本,先后演变为乐筝、筑筝、俗筝等日本传统乐器。三者构造基本相同:桐木制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13根,每根弦用1柱支撑。弦名从远至近分别称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为、巾。琴身笔直。自古将筝比作“龙”,并依此为各部件命名。乐筝又名雅乐筝,曾在宫廷贵族间流行,迄今仍在雅乐的管弦乐合奏曲中使用。现在常用的调弦法尚有双调、大食调、平调、黄钟调、盘涉调共6种。筑筝又名筑紫筝,16世纪末主要作为歌曲伴奏乐器,现已趋于消亡。俗筝始于17世纪,盲人八桥检校(1614-1685)在江户(现在的东京)习得筑紫流筝曲后,到京都将其改编增补,并作筝组歌、分段曲等,因而成为俗筝及其筝曲的创始人。筝的传统演奏方法是右手拇、食、中指套上义甲弹拨,左手按弦。1921年宫城道雄创制17弦筝,已被广泛采用。俗筝演奏的筝曲多为声乐曲,也有据传为八桥检校所作的《六段》等器乐曲。宫城道雄创作的筝与尺八的二重奏曲《春之海》,成为现代名曲。20世纪60年代后,三木稔等作曲家为俗筝创作了为数众多的筝曲。
日本雅乐筝的音阶与转调法
日本雅乐筝的音阶,有吕旋与律旋两种:雅乐吕旋相当于燕乐的商调音阶,如下为调名制的4,7两音,古筝上无!)1 2 34 5 6b7 1宫 商 角婴 征 羽婴 宫 日本「为调名制」记法 角 羽 商 角 变征 羽 变宫 商 中国「之调名制」记法 征 宫雅乐律旋相当于燕乐的羽调音阶,如下:1 2b3 4 5 6b7 1宫 商婴 角 征 羽婴 宫 日本「为调名制」记法 商 羽 羽 变宫 商 角 变征 羽 中国「之调名制」记法 宫 征俗筝之定弦法及其乐调系统,则系以平调子(都节音阶)为基础:若以中国「之调名制」记法,则如下所示都节音阶 6 71 2 34 5 6即燕乐「为调名制」正角调 1 2b3 4 5b6 b7 1 角 变征 羽 变宫 商 角 征 宫 另一种流行的琉球音阶, 若以中国「之调名制」记法,则如下所示琉球音阶34 5 6 71 2 3即燕乐「为调名制」闰角调 1b2 b3 4 5b6 b7 1 角 变征 羽 变宫 商 角 征 宫 中国五声音阶古筝之旋宫有:紧角为宫(转低五度调),慢宫为角(转高五度调)的口诀。仿此,日本都节音节(平调子)之旋宫法,亦可有两相类口诀以概之,曰: 转高五度调(原71->34,原46->71):紧清角(#4)为变宫,慢羽(bb6)为宫。如下:都节音阶 6 71 34 6 bb6 71 3 #4bb6 1 34 6 71 转低五度调(原34->71,原71->46):慢变宫(b7)为清角,紧宫(X1)为羽。如下:都节音阶 6 71 34 6 6b7 X1 34 6 34 6 71 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21
  吹奏乐器-尺八
  http://www.guqin18.com/tupian/chiba/Shakuhachi01.jpg
  这里有几首比较著名的曲子:

  Shika no Tone
  http://musicfiles.666886.net/e469ddc8fa8c8518b189a387836add17/11/19/4070/446c2f150416d.wma

  Tsuru no Sugomori
  http://musicfiles.666886.net/241b9641a510304513b5abc0d8e39e30/11/19/4070/446c2f15e0e49.wma

  Yamagoe
  http://musicfiles.666886.net/7e69cc9bf4734afbd8bb18f685d78c66/11/19/4070/446c2f1639317.wma

  Ukigumo
  http://musicfiles.666886.net/7e69cc9bf4734afbd8bb18f685d78c66/11/19/4070/446c2f1639317.wma

  Koku
  http://musicfiles.666886.net/b133a3493c49386f33351a8ddcfe1b52/11/19/4070/446c2f16c7275.wma

  尺八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源于竖篴,竹制,长一尺八寸,在隋唐颇为盛行,自宋代后渐少使用。
  尺八在隋唐之际东传日本。隋唐之际,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许多中国乐器,流传东瀛。
  据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研究馆员孙以诚考证,日本尺八源于我国杭州。南宋时,日本名僧觉心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习,在此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了吹奏“尺八”的技艺,回国带回尺八及尺八曲《虚铃》和《虚空》 等。后来,心觉创立普化宗,传授“尺八”技艺,故将他所传授的尺八称为“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艺术学校校园内的护国仁王禅寺旧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参考资料:http://www.guqin18.com/yznchu.ht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