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茶的资料,诗词歌赋都有那些?

茶叶的起源,和关于茶叶的历史资料与诗词歌赋。

  茶叶的起源,和关于茶叶的历史资料可以参考陆羽的《茶经》和参考资料上的网址
  茶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唐 。卢仝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唐。 释皎然

  采茶歌

  耽书病酒两多情,坐时闽瓯睡先足。
  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应愁歌欲成。

  ——唐。秦韬玉
  故人寄茶

  碧澄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唐。曹邺
  袭美留振文宴龟蒙抱病不赴猥示倡和因次韵酬谢

  绮席风开照露晴,只将茶荈代云觥。
  繁弦似玉纷纷碎,佳妓如鸿一一惊。
  毫健几多飞藻客,羽寒寥落映花莺,
  幽人独自西窗晚,闲凭香柽反照明。
  ------唐。陆龟蒙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唐。李白
  品茗诗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唐 。杜甫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唐。李郢

  闻道林诸友尝茶

  旗枪冉冉绿丛园,谷前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石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唐。齐已

  晚起

  烂熳朝眠后,频伸晚起时。
  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酒性温无毒,琴声淡不悲。
  荣公三乐外,仍弄小男儿。

  -----唐。白居易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唐。白居易
  题茶山

  山实东吴秀 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 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 旗张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 涧渡喧徘徊 。
  等级颠峰峻 宽平洞府开。
  拂天闻笑语 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 牙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 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 歌声谷答回。
  磬音藏林鸟 雪艳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 兼为奉诏来。
  树阴香作帐 花径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 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 俯首入尘埃。
  -------唐。杜牧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
  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
  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
  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吟。
  ------唐。姚合
  皮日休的茶诗比较多,在他的诗集里找到如下
  茶中杂咏。茶坞
  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
  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记亩。
  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
  好是夏初时,白花满烟雨。

  茶中杂咏。茶人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梅子遮,果任獳师虏。
  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茶中杂咏。茶笋
  褎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
  寒恐结红铅,暖疑销紫汞。
  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
  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

  茶中杂咏。茶籝
  筤篣晓携去,蓦个山桑坞。
  开时送紫茗,负处沾清露。
  歇把傍云泉,归将挂烟树。
  满此是生涯,黄金何足数。

  茶中杂咏。茶舍
  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
  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
  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茶中杂咏。茶灶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
  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茶中杂咏。茶焙
  凿彼碧岩下,恰应深二尺。
  泥易带云根,烧难碍石脉。
  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
  九里共杉林,相望在山侧。

  茶中杂咏。茶鼎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
  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
  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
  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

  茶中杂咏。茶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苹沫香沾齿。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茶中杂咏。煮茶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唐。钱起

  喜园中茶生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唐。 韦应物
  峡中尝茶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述叟休夸乌嘴香。
  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夏昼偶作 ---------唐。郑谷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唐。柳宗元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
  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唐。张籍

  茗 坡 湖州贡焙新茶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唐。陆希声

  茶 诗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唐。郑邀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9397.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31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关于茶的诗词歌赋,比较出名的有以下几首:
1、 卢仝《饮茶歌》,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3.杜牧的< 题茶山>
  
  山实东吴秀 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 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 旗张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 涧渡喧徘徊 。
  等级颠峰峻 宽平洞府开。
  拂天闻笑语 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 牙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 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 歌声谷答回。
  磬音藏林鸟 雪艳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 兼为奉诏来。
  树阴香作帐 花径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 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 俯首入尘埃。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2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第2个回答  2011-12-24
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
神农尝百草,首先发现一种叶子用水煮着喝了,味道甘甜清润,随后发展起来。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 释皎然 此句写的白瓷盏盛香茶,茶香四溢,更胜天外琼浆。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品茗诗》 唐 杜 甫 此句便非常有其意境,夕阳染红天际,于室外青石台上饮一杯香茗,沐浴柔和春风,挥毫泼墨,何其雅致随性。

于茶道来说,精通者品茶致其年份品质,但大成者,取得乃是茶意,一种精神上的境界,无外乎茶之劣。
第3个回答  2018-11-02
胡秉言
《茶》

茗嫩,一枪
铜壶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琼玉浆
陆羽邀神农,禅坐细品尝
清高文人墨客,达官贵侯饮狂
淡淡清香飘千古,修身听命日月长
《茶》胡秉言

碧嫩,神凝
着圣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异客,闲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岁月,荡涤尘缘凡情
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第4个回答  2011-12-31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艺源远流长,从唐朝就传播到国外,其中陆羽是中国茶之鼻祖——茶圣之称!一些周边的国家(如:韩国、日本、朝鲜等)的茶艺术都是从中国流传出去的。中国目前有许多名茶如: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碧螺春、西湖龙井、霍山黄芽、铁观音、黄山毛峰、大红袍等。
关于茶的诗:唐寅《自嘲》——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此物全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歌如杨钰莹的《茶山情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