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题中自由基的稳定性是如何判断的?

我知道一级二级三级碳原子的稳定性判断,还有的和共轭效应及诱导效应有关?那与正碳离子的稳定性怎么区别啊?判断原则是一样的吗?

理论上是从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方面判断:

结论就是如下的规律。

Ph-+CH₂ > CH₂=CH-CH₂+> +C(CH₃)₃ > +CH(CH₃)₂ > +CH₂(CH₃) > +CH₃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电荷越分散,带电体系越稳定

Ph-+CH₂和CH₂=CH-CH₂+之所以稳定,是因为正碳离子采取sp2杂化,有一对空的p轨道,可以和苯环或是烯烃的p轨道平行形成p-π共轭,从而使得正电荷分散。

+C(CH₃)₃ > +CH(CH₃)₂ > +CH₂(CH₃) > +CH₃是因为超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带正电荷的C院子周围的烷基增多有利于其电荷分散。

在一个化学反应中,或在外界(光、热、辐射等)影响下,分子中共价键断裂,使共用电子对变为一方所独占,则形成离子;若分裂的结果使共用电子对分属于两个原子(或基团),则形成自由基。

扩展资料:

在一个化学反应中,或在外界(光、热等)影响下,分子中共价键分裂的结果,使共用电子对变为一方所独占,则形成离子;若分裂的结果使共用电子对分属于两个原子(或基团),则形成自由基。包括以下产生方式:

①引发剂引发,通过引发剂分解产生自由基。

②热引发,通过直接对单体进行加热,打开乙烯基单体的双键生成自由基。

③光引发,在光的激发下,使许多烯类单体形成自由基而聚合。

④辐射引发,通过高能辐射线,使单体吸收辐射能而分解成自由基。

自由基对人体的攻击既有来自体内的也有来自体外的;既在最深层引起的突变,也在最表层留下痕迹。可以说,人类处于自由基的内外夹击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由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1

理论上是从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方面判断。

自由基,化学上也称为“游离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热等外界条件下,共价键发生均裂而形成的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共价键不均匀裂解时,两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完全转移到其中的一个原子上,其结果是形成了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离子,这种断裂方式称之为键的异裂。)

在书写时,一般在原子符号或者原子团符号旁边加上一个“·”表示没有成对的电子。如氢自由基(H·,即氢原子)、氯自由基(Cl·,即氯原子)、甲基自由基(CH3·)。自由基反应在燃烧、气体化学、聚合反应、等离子体化学、生物化学和其他各种化学学科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扩展资料:

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和证实的自由基是由摩西·冈伯格在1900年于密歇根大学发现的三苯甲基自由基,该自由基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发生二聚,形成“六苯基乙烷

简单的有机自由基,如甲基自由基、乙基自由基,是在20年代通过气相反应证实的。有机自由基作为活泼中间体,是在30年代由D.H.海伊、W.A.沃特斯和M.S.卡拉施等的研究发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由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理论上是从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方面判断:
结论就是如下的规律;
Ph-+CH2 > CH2=CH-CH2+> +C(CH3)3 > +CH(CH3)2 > +CH2(CH3) > +CH3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电荷越分散,带电体系越稳定
Ph-+CH2和CH2=CH-CH2+之所以稳定,是因为正碳离子采取sp2杂化,有一对空的p轨道,可以和苯环或是烯烃的p轨道平行形成p-π共轭,从而使得正电荷分散
+C(CH3)3 > +CH(CH3)2 > +CH2(CH3) > +CH3是因为超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带正电荷的C院子周围的烷基增多有利于其电荷分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