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比较短小的文言文,带注解和练习。适合初一同学学习的

有啊,我是七中滴:(不够可以追问)我是发初二的,因为我读初二哈
《大道之行也》学案
编者:付 雪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翻译重点字词。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主谓之间,无实义)行(施行)也,天下为(是)公,选贤与(通“举”jǔ,推举、选拔)能,讲信(诚信)修睦(和睦)。故人不独亲(以…为亲)其亲,不独子(以…为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女有归(女子出嫁)。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这)故谋(奸邪之心)闭(闭塞)而不兴,盗窃乱(造反)贼(害人)而不作(兴起),故外户(大门)而不闭(用门闩插门),是谓(叫做)大同(理想社会)。
二、翻译重点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儿女。
3.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
与:(释义)通“举”jǔ,推举、选拔,(例句)选贤与能
矜:(释义)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例句)矜、寡、孤、独、废疾者
(二)词类活用:
亲:(释义)以…为亲,(例句)人不独亲其亲
子:(释义)以…为子,(例句)不独子其子
(三)古今异义:
孤独 今义:孤独为一个词,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古义:“孤独”为两个词,“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例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2.文章是从(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
3.全文是总——分结构。结尾文章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类比,从而指出
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将不复存在。

29《湖心亭看雪》学案
编者:黄凤娟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我)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都)绝(消失 )。是(这 )日更定,余 (通“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全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小草叶),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哪里 )得更(还)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尽力喝)三大白( 杯,量词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居)此。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3. 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是金陵人,客此 (客 名词作动词) 解释: 客居
2.一词多义。
更: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白:上下一白( 白色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杯,量词 )
一:上下一白( 全 ) 惟长堤一痕( 数词,一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余 一小舟 ( )通(桡),解释: 撑船
4.4.特殊句式。
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四、判断下列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人鸟声俱绝”中,一个“绝”字,从视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 )
2.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 )
3.作者写雪景,却细致详细地刻画堤、亭、舟、人,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 )
4.第二段作者移步换形,辟出另一境界,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此段表达出作者的乐观豁达之情。( × )
5.本文描写西湖雾凇雪景的文段很有特色,三个“与”字生动写出天空、云层、水面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辩的景象,突出雪景的美丽。( √ )
6.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 )

《桃花源记》学案
编者:余 灵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翻译重点字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遇到)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别的,其他的)树,芳(花)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很,非常)异(以……为异,对……感到惊奇)之,复(再,又)前行,欲(想要)穷(穷尽,走到尽头)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看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有光。便舍(放弃)船,从口入。初(开始)极狭,才(仅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听,听到)。其中往来(来来往往)种作,男女衣者,悉(都)如外人。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于是,就)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地)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打听消息)。自云先世(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乡邻们)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与外人间隔(断绝来往)。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皆(都)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离开)。此中人语(告诉)云:“不足(不值得)为(给,对)外人道也”。
既(……以后,已经)出,得(获得,找到)其船,便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拜见)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记),遂(终于,最终)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后遂(就)无问津(问路)者。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对这里的美景感到很惊奇。再继续前行,想要走完这片桃林。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到头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好像有隐约的光亮透出来。
4.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开始很狭窄,仅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再向前走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
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这类。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打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打鱼人一件一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9.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
10.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一切)不值得给外面的人说起。”
1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打鱼人)出了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做上标记。
12.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路了。
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
要:(释义)通“邀”,邀请,(例句)便要还家
(二)词类活用:
异:(释义)以……为异,对……感到惊奇,(例句)渔人甚异之
(三)成语: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同“怡然自得”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鸡犬相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彼此都能听见鸡和狗的叫声,但直到老死
都互相不来往。形容彼此距离很近,却相互隔绝,互不交往。
(四)一义多词:
释义 字词 例句
都 ①悉
②并
③咸
④皆 ①悉如外人
②并怡然自乐
③咸来问讯
④皆叹惋;皆出酒食
沿着 ①缘
②扶 ①缘溪行
②便扶向路
邀请 ①要
②延 ①便要还家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五)古今异义:
字词 今义 古义 例句
鲜美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放佛 好像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仿佛若有光
交通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妻子 男子的配偶 妻子和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间隔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断绝来往 遂与外人间隔
无论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足 不充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一词多义:
释义 例句
乃 于是,就 乃大惊
竟然 乃不知有汉
shě放弃 便舍船

shè房子 屋舍俨然

得 得到,获得 得其船;不复得路
能够,可以 得为众人而已也(《伤仲永》)
的 忘路之远近
之 代词 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
指示代词,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音节助词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于是,就 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

终于,最终 遂迷
wéi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wèi给,替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前的,旧的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狼》)

(七)句式:
省略句:(桃花源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林尽(于)水源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运用层层设疑的写法,使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之奇,最后是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
2.本文展现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
3.本文既展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体现出他实现了美好理想的喜悦心情。 (×)
4.文末写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
5. 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27 《短文两篇》学案
编者:韩琼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26×2=52)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 的)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 四季)俱( 全、都)备。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 此起彼伏地鸣叫)。夕日欲颓( 坠落),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相)跃。实是欲界( 人间)之( 的)仙都,自(自从)康乐以来,未复( 再,又 )有能与( 欣赏 )其( 代美景 )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高兴的样子)起行。 念(想到)无与为乐者,遂( 于是,就 )至( 到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一起)步于( 在)中庭。 庭下如( 像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原来是)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只是 )少闲人( 清闲的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6)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三、归纳文言现象(22分)
1、古今异义(2×2)
晓雾将歇( 消散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
2、一词多义(4×3)
与:未得能有与其奇者( 欣赏 ) 念无与为乐者( 和,跟 )
欲:夕日欲颓( 将要 ) 欲界之仙都( 欲望 )
3、翻译下面的特殊句式(2×3)
(1)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判断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0×2=20)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平远、高远两种视角,写出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 )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仰观俯察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 )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 × )
5、 “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
6、《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 )
7、“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 )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 √ )
10、 “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赏月的自豪与欣喜;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2
推荐 巨人学校 小升初网 里面很多方法与试题 希望对你有帮助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