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推荐和推荐理由,快!!!!!!!!

如题所述

推荐古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花摇情满江树。

推荐理由: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1
  读水上月华的诗歌《光影里的妈妈》
  读水上月华的诗歌《光影里的妈妈》

  一、

  “嚓”的一声,娘划着了火柴
  红彤彤的火光里
  春天来了,一株株挑花,映着娘的脸庞,红润,晶莹
  娘是姥姥最大的女儿
  娘自小懂事
  娘用连她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小手
  照顾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弟弟和妹妹

  村学里的铃声,不属于娘
  庄稼地,是娘的私塾
  在那里
  姥爷一把手一把手地
  教娘怎样阅读泥土和天空的表情
  怎样背诵24节气,怎样和庄稼进行对话

  火苗跳了一下。春天,扑棱着翅膀,转眼就飞走了
  娘的火柴,矮了一截

  2010年12月22日下午,打开好心情现代诗歌编辑后台,开始审稿。也许作为编辑都有同样的感受,一两个小时下来没有审到可以推荐的稿子都会有一种失落感,疲惫感。而当打开水上月华的这首《光影里的妈妈》顿觉眼前一亮,第一个场景的第一小节第一个字,一个“擦”字就点亮了整首诗歌,母亲勤劳、善良、朴素的形象就真真的跃然纸上,出现在读者面前,一位朴实、典型的东方母亲。“红彤彤的火光、一株株挑花、娘的脸庞”意象丰润而饱满,一下子就打开了视觉,牵引这读者不得不沉入诗人细密的文思,自然地阅读下去。接下来的两节用叙事的口吻描述了母亲小时候的状况,仿佛可以看见一个生长在农村里贫困人家的,懂事、聪慧的小姑娘迎面走来,那么可爱,却又是那么的无奈。结句“火苗跳了一下。春天,扑棱着翅膀,转眼就飞走了,娘的火柴,矮了一截”。青春一闪而过,就像火苗跳了一下转眼即逝,火柴矮了一截,母亲也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诗句灵动婉转,跳跃感强烈,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沉思。

  二、

  媒人围着两座村庄跑了三个来回
  爹的毛驴,便把娘接回了家

  早晨的太阳是娘下地的锄头,晚上的月亮是娘归来的钉耙
  田间的小路,像一条缰绳
  爹牵着骡子,骡子拉着拖车
  拖车上载着一样一样的农具,农具上坐着弟弟和我

  知了的叫声,喊黄了六月的麦浪
  一层层落叶,漂白了九月的蝉鸣

  院子里,石榴熟了,香气飘起来了
  娘指着一树的石榴,说最大的那枚就是我
  酸甜甜的石榴籽
  还没到娘的嘴边
  一行雁阵,钻进唐诗里去了
  几缕月光,爬上了娘的鬓角

  火苗颤了一下,娘用火柴点亮了红蜡烛

  这第二个场景诗人浓墨重彩地给读者展示了母亲出嫁,出嫁后的生活。质朴而真实,深深地融入了诗人对母亲的爱、心疼和尊敬。“拖车上载着一样一样的农具,农具上坐着弟弟和我”,可见诗人的童年也是清苦的,而读者看见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这些和贫富无关。“知了的叫声,喊黄了六月的麦浪,一层层落叶,漂白了九月的蝉鸣”,母亲的生活就如这自然界的虫鸣蛙叫,日升月落一样,过着简单、朴素又平凡的每一天。“院子里,石榴熟了,香气飘起来了;娘指着一树的石榴,说最大的那枚就是我”,仿佛走进了石榴飘香的院子,看见了母亲眼里的孩子,母亲对孩子说着话,那种爱是安详的。如今想起来也是幸福的,锥心的,让人落泪的。“几缕月光,爬上了娘的鬓角;火苗颤了一下,娘用火柴点亮了红蜡烛”,白发爬上了母亲的鬓角,母亲也不再年轻。只在火苗颤了一下的时候,那么快,也只有一个拳拳赤子的孝心才会把母亲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三、

  一场暴雪覆盖了月光。这是来自燕山的雪啊
  它要大过李白的诗句
  娘说:来,山子,围上围脖,别冻着
  我正在写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娘的手,在我的肩上递了三下
  一颗硕大的烛泪,滚在了纸上。那诗笺上的雪,说化就化了

  娘说:山子,过年了,你看今年的烛火多旺啊!
  我的心猛地一震
  娘不知道,她的山子,最怕的,就是过年时,经娘点亮的烛火……

  这第三个场景表现的空间宏大,一个小名叫山子的诗人在一个大雪的夜晚,在灯下写诗,写一首关于雪的诗歌。他想起了燕山,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每当下雪时,天气变化时母亲说过的关切的话语,那一声声嘤嘤的嘱咐仿佛就在耳边,诗人落泪了,那诗行里的雪说化就化了。山子是母亲的烛火是母亲的温暖更是母亲的希望,而母亲更是一个儿子,一个诗人心头的一座山。
  通篇读来,文笔娴熟有力,故事情节强烈感人肺腑。文思巧妙,诗句温婉灵动,纯纯的诗情和意境。对母亲的爱、想念、感恩之心溢于言表。直触读者灵魂的文字,读来是一种享受,也是一次触动和鞭策。一首好诗歌是那么自然而然地流淌在诗人的笔端,不造作不刻意,真实而感人。真情实感,也是这首诗歌成功的关键。写作技法固然重要,那也不过是给诗歌修饰而已。没有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诗歌,只有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诗歌;没有任何一首好诗歌是空想出来的。在喜悦、痛苦甚至灾难面前,只有善良的眼睛,干净的灵魂才可以看见诗歌居住的地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21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还不错。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写出万千离愁,与依依不舍一波三折却又平静的情感。
第3个回答  2011-11-23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第4个回答  2011-11-22
什么题材什么格式都不说怎么推荐 ?
古诗我觉得 李清照的如梦令不错。
现代诗的话 就戴望舒的 雨巷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