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有什么神秘传说啊

知道的人越少的越好哦

  传说中的西藏十大神秘现象

  说唱艺人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从其原始雏型发展到今天共有百余部之多,可谓长篇巨制,《格萨尔王传》在民间以两种形式流传,一是口头说唱形式,一是以抄本、刻本形式。口头说唱是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说唱艺人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而说唱艺人有着各种传奇。在众多的说唱艺人中,那些能说唱多部的优秀艺人往往称自己是“神授艺人”,即他们所说唱的故事是神赐予的。“神授说唱艺人”多自称在童年时做过梦,之后生病,并在梦中曾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喇嘛念经祈祷,得以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在藏区,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这一神秘现象至今无法解释。

  野人之谜西藏“野人”之谜历来被炒得沸沸扬扬,是“世界四大谜”之一。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玛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已有若干考察队深入藏东考察,但目前野人仍是一个迷。

  红雪之谜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面,常点缀着血红色的斑点,远看如同红雪。这些红斑点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等藻类组成的。在永久性冰雪中,高原藻类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度也不至于死亡。因其含有血色色素,故呈红色。

  巫师之谜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的藏族先民们认为:无论是在天上、地下或是水中,都有神灵,而且世间万物也都无不听命于这些神灵。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幻想能控制和影响客观事物以及部分自然现象,于是便产生了祭祀和巫术活动,巫师也随之出现。作为藏族原始宗教祭祀主持人的巫师,据说都是能通神,且能同鬼神通话,以上达民意、下传神旨;可预知吉凶祸福,除灾祛病;还能从事征兆、占卜、施行召魂、驱鬼等巫术。他们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享有十分崇高的威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巫师的各种情况,如名称、传承、服饰、法器、神坛、咒语、巫术、占卜等,几近一无所知。或许在某个偏远的地方,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较为接近于原始宗教巫师的面目,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考察。

  虹化之谜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珠峰旗云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象雄之谜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单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据考古学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西藏高原崛起,且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了。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留下了千古之疑.

  古格之谜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第九世赞普朗达玛被杀,其曾孙逃往阿里地区。约公元十世纪,其后裔建立了古格王国,在近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1630年,拉达克人入侵并消灭了古格。然而,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古格文明的消失和玛雅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发生得异常突然。在今天的遗址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十多户人家守着一座可供上千人居住的城市,而这十多户人家并不是古格后裔。那么当曰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如今,浩大的古格王国遗址、神奇的“古格银眼”、无头干尸洞和无数的古物珍宝吸引着考古学家的探索。但古格文明何以突然消逝,仍是一个谜。

  伏藏之谜伏藏是指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曰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识藏是指埋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伏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这一现象就是伏藏之谜。

  香巴拉之谜香巴拉,又译为“香格里拉”,意为“持安乐”,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教法的发源地。关于香巴拉的是否存在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而佛学界则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藏文史籍对于香巴拉的记载很详细:香巴拉位于雪山中央的西端,圆形如同莲瓣,周围被雪山环抱,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山脚下的森林,生长着各种鲜花和药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青草茂盛,绿树成荫,有许多修行圣地。其中央耸立着富丽堂皇的迦罗波王宫殿,宫殿中央是各种王的寝宫宝座,王们拥有许多大臣和军队,可以乘骑的狮子、大象、骏马无数。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从王臣权贵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宝……但香巴拉(即香格里拉)存在与否,至今仍是一个谜

参考资料:http://cn.bbs.yahoo.com/message/read_wanglulieqi_5308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30
布达拉宫中有鬼
第2个回答  2019-12-14

1、野人之谜

西藏“野人”之谜是“世界四大谜”之一,历来被各界人士所关注。早在1784年,中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马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发现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

据看见野人的人说,野人体格健硕,2米多高,女性长有丰满的乳房,男性拥有雄壮的身体,浑身长满黑色或棕色长毛,不会说话但会直立行走。



2、虹化之谜

虹化为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虹化者临终时,打坐的身体不断发光,其形骸不断缩小或消失,最后只剩下指甲和毛发。也有得道高僧的尸体在焚化后只得到珍贵的舍利。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支派密宗,传说密宗修炼者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死亡时,肉身会在圆寂后几天内,自动化成五颜六色的光直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人体虹化现象。

3、象雄之谜

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羊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据考古学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西藏高原崛起,且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了。

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

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

4、说唱艺人

说唱艺人藏语称为“仲堪”(也有叫“仲巴”的),“仲”专指“格萨尔故事”,“堪”即人的意思。《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从其原始雏形发展到今天共有百余部之多,可谓长篇巨制。

《格萨尔王传》在民间以两种形式流传,一是口头说唱形式,一是以抄本、刻本形式。口头说唱是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说唱艺人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而说唱艺人有着各种传奇。

一般来说,格萨尔王故事说唱艺人分为7类:一是神授艺人,二是撰写艺人,三是圆光艺人,四是吟诵艺人,五是闻知说唱艺人,六是传承艺人,七是掘藏艺人。

5、伏藏之谜

据传,1300多年前,莲花生大师到西藏弘扬佛法,发觉当时藏人的知识不能接受密法,也因为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藏在不同的领域里。

它们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等待将来时机成熟,让有缘、有成就者开启传播,故称“伏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第六章 伏藏之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第五章 说唱艺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第四章  象雄之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第三章  虹化之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第一章  野人之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9-01
风俗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民族服饰
藏族的服饰特点是无论在我还是牧区,藏族男子的主要衣服都是一件大领的、开右襟的长袍,袖筒长出手面三四寸,下摆长出脚面二三寸,一般没有钮扣。穿时将衣领顶在头上,腰束长带,然后伸出头来,衣服就自然缩到膝胫之间,胸下凸起,形成口袋,日常用品如木碗、小糌耙袋、酥油盒或其他零用品,可置其中。晚间睡觉时,把腰袋解开,长袍盖住全身,起到被盖作用。因此,一般藏民出门不带行李。衣服的质料,农民用氆氇,牧民用羊皮缝成,皮外毛内。农牧民衣着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原料。藏民在衣着上还有一个普遍习惯,右臂袒露,右袖拖在臂上或扎在腰带上,很少看见两支手臂都在袖子里。据说,这一习惯是模仿释迦牟尼。除了宗教的解释外,袒露右臂对于工作、劳动都比较方便。
妇女的皮袄与男子基本相同,只是更宽大一些。领子袖口、下腰上滚有红、黑、绿三色宽边。妇女们腰前总是系着一条图案美丽、颜色鲜艳的围裙,藏语叫"邦单"。男女老均喜欢戴金花帽或礼帽,有时不戴帽则装饰一些宝石或丝带。男女都爱穿做工讲究的松巴鞋或嗄洛鞋地(形同靴)。
过去官员贵族常穿绸缎呢绒,冬季穿羔皮、轻裘,在公共场合,讲究衣着与本人身份地位相称。如原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僧官穿黄袍、红云绣鞋。四品以下的则穿紫色或蓝色的长袍、蓝云绣鞋。至于喇嘛和觉母的服装,一律是绛红色氆氇,普通僧民的衣着,常见的,上面是一件短坎肩,下面围一条长裙,在上身和双肩上还围一条长约身高两倍的披单。喇嘛在衣着、帽、靴等细节上的差别,反映出不同的教派。
第4个回答  2007-09-01
湖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