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有哪些分支

如题所述

  苗族有59个支系,彝族有9个支系。
  苗族支系:
  1.湘西支系:该支系自称“果熊”,旧时称为“红苗”,以湘、黔、渝、鄂边区(即武陵地区)为分布中心。使用语言为苗语湘西方言,内分东部和西部两个土语。东部土语主要通行于湘西沅陵、泸溪、辰溪及古丈部分乡镇,西部土语则通行于湘西凤凰、花垣、吉首、保靖、永顺、龙山、麻阳、新晃,贵州松桃、铜仁、江口、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玉屏,重庆市秀山、酉阳、彭水、石柱,湖北宣恩、、来凤等县。现今除湘西、松桃、铜仁和秀山、彭水等县有部分仍保持本族语言和服饰外,其他县已基本汉化。该支系服饰为湘西型各式。
2.施洞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贵州台江施洞、老屯、良田、平兆、四新、五河、宝贵、坝场及与之相邻的施秉县马号、六合、双井和黄平县山凯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又称黔东方言)北部土语施洞话,服饰为清水江型施洞式。
3.革东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其与施洞支系为亲邻支系,分布于台江革东、交东、宝贡,剑河县温泉、岑松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革东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革东式。
4.革一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主要分布在台江革一、台盘,凯里凯棠、翁项、地午、旁海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革一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革一式。
5.台拱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清史称“九股苗”。分布以台江台拱镇为中心,遍及县境内台浓、南省、方省、红阳、登交、坝场、报将以及革一、革东、宝贡等乡镇的部分村寨。使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台拱话。服饰为清水江型台型式。
6.巴拉河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清史称“九股苗”、“黑苗”等。分布以巴拉河两岸为中心,遍及雷山县全境,台江县排羊、台盘、南瓦、南宫、交下等乡镇部分村寨,挂丁、平乐、开怀、格冲、、地午等乡镇部分村寨以及剑河县太拥乡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其中西江、丹江、桂丁土话各有差异,挂丁话被子确定为中部方言苗文标准音点。服饰为清水江江型西江式。
7.黄平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贵州黄平县内各乡镇及与之相邻的凯里市旁海、湾水、冠英、平良、大风洞、施秉县之白洗、翁西、新桥、福泉市哲港、、翁军、凤山及麻江县下司等乡镇部分村寨。使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黄平话。服饰为清水江型黄平式、贞丰式。
8.高标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剑河县稿旁、温泉、高标、镇江、观摩乡及台江县革东、交东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稿旁式。
9.柳川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剑河县柳川、久敢、九仪、南哨、远通、太拥、展模、翁座、南包、返排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柳川式。
10.高丘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于剑河县高丘、柳富、新柳、展牙、南寨、观摩、反皓等乡。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清水型高丘式。
11.久仰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于剑河县久仰、摆尾、久敢、镇江等乡的部分村寨和台江县翁脚乡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久仰式。
12.巫门支系:该支系自称“姆”,分布在剑河县温泉乡上、下巫门为中心,相邻的岑松、稿榜乡部分村寨及台江县方召、翁脚等乡的部分村寨亦有分布,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巫门话。服饰为清水江型巫门式。
13.六合支系:该支系自系“木”,分布在黎平县尚重、六合、大稼、平寨、锦屏县固本及剑河县南加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清水江型六合式。
14.大塘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为“短裙苗”之一。分布于贵州雷山县大塘、桥港、掌雷、排告、桃江、柳乌,丹寨县孔庆、排调、配寨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大塘式。
15.太拥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短裙苗”之一。分布在剑河县太拥、南哨、久敢、九仪、远通、展模、南包、返排、柳川,台江县交下、南宫及雷山县方样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久敢式。
16.舟溪支系:该支系自称“嘎闹”。分布在贵州凯里市舟溪、青曼、鸭塘、万潮、荷花,麻江县下司、白午、回龙、铜鼓、卡乌、共和、宣威,丹寨县南皋、大兴、兴仁,雷山县公统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短裙型舟溪式。
17.丹寨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被称之为“八寨苗”。分布于丹寨县城关龙泉镇、金中、杨武、长青、兴仁、岩英、新华、龙塘、合心,三都县高硐、阳基、普安、交黎、苗龙,都匀市基场、桃花、羊列、坝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服饰有二种,一种存留在杨武乡为中心的短裙型古装式,一种是普遍的丹都型龙泉式。
18.平永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榕江县平永、平江、仁里、乐里、太元、锡里、平阳、塔石、桥来、三江、八开,丹寨县雅灰、排路,雷山县达地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平永式。
20.打渔支系:该支系自称“木”,被称为“高坡苗”,“白领苗”。分布在贵州三都县打渔、都江、盖赖、巫不、甲雄、羊福、坝街,丹寨县雅灰、排路,榕江县兴华、定威、八开等乡镇,与平永支系为近亲支系。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雅灰式。
21.八开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平永支系、打渔支系的近亲支系。分布在月亮山周围的贵州榕江县八开、定威、兴华、计划、水尾、加宜,三都县坝街、板甲,从江县加牙、、加鸠等乡镇,广西环江县驯乐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八开式。
22.加鸠支系:该支系自称“木”,为与八开支系等近亲的支系。分布于从江县加鸠、加勉、加牙、寨坪、尧贵,榕江县加宜,荔波县水维及广西环江县驯乐等乡镇之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加鸠式。
23.榕江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为清代“古州苗”、“车江苗”之一部分。分布于榕江县古州、八吉、腊酉、车民、中宝、宰麻、加利,从江县停洞、加哨、加民、下江、高岑、信地、增冲,黎平县银潮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高增式。
24.岜沙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分布在从江县岜沙同乐及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岜沙式。
加勉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为加鸠支系近亲支系之一。分布在从江县加勉、加鸠、加牙,荔波县水维等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系加勉式。
25.融水支系:该支系自称“木”。其内分为两个亚支系:分布在广西融水县安泰、洞头、四荣、安陲、中寨、杆洞,从江县高武、中里、潘里等乡镇为一亚支系;分布在广西融水县白云、大年、拱洞及贵州黎平县,广西三江县、龙胜县为另一亚支系。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月亮山型融水式。
26.丹都支系:该支系自系“嘎弄”。他族称之为“白领苗”。该支系分布在丹寨县复兴、金中、乌湾、排调,三都县普安、高硐、交梨、苗龙、三合、拉揽、阳基、尧麓、打渔、介赖及都匀市王司等乡镇。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三都型。
坝固支系:该支系自称“嘎弄”。分布在都匀市坝固、明英、绕河、羊列、新场、基场,丹寨县兴仁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坝固话。服饰为丹都型坝固式。
27.重安江支系:该支系自称“戈莫”。分布在黄平县谷陇、黄飘、重兴、代支、马场、重安、崇仁、新州、罗朗、浪洞,凯里市冠英、大风洞、洛棉、龙场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服饰为罗泊河型重安江式。
28.罗泊河支系:该支系自称“朦”。清史有“西苗”、“花苗”等称呼。分布在贵州福市县干坝、王卡、仙桥、沙坪、道坪、高石、双谷、汪谷、安谷、杨义司、高坪、岔河、鱼酉、甘巴哨、双龙、城厢、云顶、马场坪、凤山、龙昌,贵定县定东、定南、新铺、光明,麻江县乐坪、景阳等乡镇及龙里县巴江和开阳县等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罗泊河次方言。服饰为罗泊河型罗泊河式。
29.中排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白裙苗”。分布在贵州龙里县中排、民主、六广、羊场,贵定石板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中排式。
30.云雾山支系:该支系自称“莫”,分布在贵定县云雾、铁厂、小普、江比、谷撒、仰望,惠水县岗度、本底,龙里县岱林、渔洞、摆省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云雾山式。
31.高坡支系:该支系自称“某”。他族称之为“高坡苗”,分布在贵阳市高坡,惠水县大坝、半坡、甲烈,龙里县摆省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高坡式。
32.打引支系:该支系自称“们”。分布在惠水县打引、长安,长顺县敦操及罗甸县巴沙等乡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黔中南B型董上式。
33.摆榜支系:该支系自称“满”。分布在惠水县摆榜、斗底,平塘县西关、大塘、新塘等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摆榜式。
34.摆金支系:该支系自称“毛”,他族称为“打铁苗”。分布在惠水县摆金、甲烈、甲浪、大华、和平、鸭绒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摆金式。
35.花溪支系:该支系自称“谋”,他族称为“花苗”。分布在贵阳市花溪、党武、青岩、黔陶、马林、石板、燕楼、麦坪、孟关,清镇县中八、麦格、龙窝、百花湖,平坝县林卡等乡镇,修文县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花溪式。
36.乌当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花苗”,分布在贵阳市乌当、下坝、东风、偏坡、龙洞堡、黔灵、永乐、龙里县洗马、谷龙、猫场、平寨、落掌、龙场、坝子及开阳县与之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乌当式。
37.麦格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四印苗”。分布在清镇市麦格、麦西、龙窝、甘沟、五里、新发。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服饰为贯首型麦格式。
38.长顺支系:该支系自称为“蒙”,他族称之为“尖尖苗”。分布在长顺县东部、东北部各乡镇及相邻之惠水县长田、赤土、高镇、平坝县大坝、林卡、马路、马场,贵阳市燕楼和清镇县相邻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黔中南A型广顺式。
39.边阳支系:该支系自称“答蒙”。分布在贵州罗甸县边阳、董王、冗翁、逢亭,惠水县董朗、新场,长顺县代化及与罗甸县交界的望谟县乐旺、麻山、桑郎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与当地布衣族服饰相同。
40.南丹中堡支系:该支系自称“仡迷”。分布在广西中堡、月里乡的部分村寨 。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南丹话。服饰为贯首型坪岩式。
41.鸭寨支系:该支系自称“木”,清史称“谷蔺苗”。分布在惠水县鸭寨、鸭绒、雅水、甲浪、合爱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中部土语。服饰为黔中南B型鸭寨式。
42.安清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安顺、清镇、普定交界之乡镇的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安顺型华岩式。
43.安普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拉”,他族称之为“花苗”。分布在安顺市城郊、东南部、北部、西部及普定东北部、镇宁城关及东部各乡镇村寨中。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44.麻山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他族称“白苗”。分布在贵州望谟县麻山、乐旺、桑郎,安龙县洒雨、化力,罗甸县逢亭、纳平、床井、罗悃、罗苏等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南部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乐旺式。
45.岔河支型: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毕节市东南部、大方县境各乡,黔西县部分乡镇,贵阳市乌当、孟关,平坝县下坝、林卡,清镇市中八,镇宁县空洞河等地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乌蒙山型甘河式。
46.西林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广西西林县境各乡,隆林县德俄、蛇场,云南广南县董堡、洛里、阿科、黑支果、富宁县田逢、董干,邱北县八道哨、平寨及马关县、文山县、麻栗坡县、砚山县等均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西林式。
47.寨和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四川古蔺观文、寨和、石宝及叙永县、兴文县、珙县、合江县,贵州赤水县、仁怀县、金沙县等部分乡镇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寨和式。
48.遵义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娄”,“白苗”之一。分布在遵义泗渡、布政、板桥及桐梓县相邻之乡镇部分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
49.德峨支系:该支系自称“答孟”,他族称之为“栽姜苗”。分布在广西隆林县德峨、田坝、新街、蛇场及相邻西林县的一些村寨。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贯首型德峨式。
50.鲁沟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青苗”。分布在贵州安龙县鲁沟、洒雨,兴义县佐舍,兴仁县三角地、鲁础营,贞丰县核桃树、纳盘、下烟山及镇宁旧场坝等乡村。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贵阳次方言西南土语。服饰为贯首型鲁沟式。
51.鲁打支系:该支系被称为“喇叭苗”,分布在贵州晴隆鲁打、中云、长流、花贡、纳屯、普安县丫口、龙吟、茅坪、石古,六盘水花戛、格所、鲁戛等乡镇。
52.叙永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花苗”。分布在四川叙永县合乐、分水、摩尼、金尼、两河、小洞等。
53.威宁支系:该支系自称“阿卯”,史上多称“大花苗”。分布在贵州威宁各乡,贵州赫章、六盘水市和云南昭通、彝良、宣威、武定、禄劝、曲靖有零星分布。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服饰为乌蒙山型威宁式、武定式。
54.六冲河支系:该支系自称“蒙”,被称为“小花苗”。分布在黔西北六冲河两岸,南岸以赫章、纳雍、威宁、织金较为集中,北岸以毕节、大方沿岸乡村较为集中。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乌蒙山型六冲河式。
55.阿弓支系:该支系自称“蒙”,他族称之为“角角苗”。分布在织金县阿弓、顺聋、普戛、倮木、鸡场,纳雍县德科,六枝特区梭戛、冷坝、鼠场及普定县煤硐、马场等乡镇。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阿弓式。
56.盘县支系:该支系自称“蒙”,“花苗”之一。分布在贵州盘县、普安两县交界地区。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滑石板式。
57.开远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博”,即“黑苗”之意。分布于云南开远、蒙自、广南、文山、马关、个旧以及文山、红河所属的其它县市的部分乡镇。服饰为川黔滇型开远式。
58.蒙洒支系:该支系自称“蒙洒”,即“汉苗”之意。被称为“歪梳苗”。分布在贵州大方、毕节、织金、黔西、平坝、安顺、普定、镇宁、郎岱、六盘水、安龙、兴仁、晴隆、兴义、广西隆林、西林,云南广南、邱北、蒙自、个旧等县市的部分乡村。语言为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服饰为川黔滇型织金式。
59.海南支系:该支系由大陆迁去,语言、服饰与瑶族“金门”支系基本一致

   彝族支系:

  1.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2.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3.自称为他鲁苏、他谷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华坪等彝族地区。

  4.自称为拉武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5.自称为撒摩都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昆明郊区。

  6.自称为他留、堂榔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地区。
  7.自称为纳若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8.自称为纳渣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9.自称为六浔薄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

从彝族的历史来看,彝族不同的支系、自称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缘由。不同自称的形成除了同彝族形成和繁衍过程中的部落内外战争(冲突)、民族迁徙、彝族社会的等级制度、民族融合以及自然图腾崇拜等诸多因素有关之外,最主要的是与彝族自古以来就延续下来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有关。

彝族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彝族祭祖大典“耐姆”习俗是彝族宗教活动中“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和缩影,被视为是支系宗教活动的头等大事,是彝族最高级别的祭祀礼仪和彝族氏族宗教活动的重要支柱及纽带。这一宗教体现认为祖先是子孙后代的保护人,是祸、福的主要根缘,人死后回归祖源地与祖宗团聚是对来世的最大愿望,祖源地是宇宙间最美好的乐土,而做好这一仪式对生者和死者关系较大,尤其对死者的关系重大。祭祖大典“耐姆”仪式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成为以氏族宗支为单位的对全氏族宗支祖先的最大的集体共祭礼。

彝族举行“耐姆”共祭仪式,除了具有缅怀祖先业绩、为祖先解除各种“罪过”、超度祖灵以求得子孙兴旺发达为目的外,最主要的而且最重要的目的是氏族分支,叙谱续谱。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彝族的历史就是祭祖分支的历史。

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彝族公认的父系始祖希慕遮传至31世孙笃慕(父系社会)后,彝族开始以父子连名的方式按血统关系记载谱牒。彝族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彝文文献记载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第一、二次分支是发生在
“洪荒”前时期,第三次分支是在“洪荒”后):第一次是希慕遮14世孙道孟尼,道孟尼有9个弟兄8个兄长分别到各地开拓发展,变为其他支系或彝语支民族;第二次分支是希慕遮29世孙武洛撮时代,武洛撮有12个弟兄,11个兄长渡河变成崇拜虎、狮、熊、猴、蛇、蟒、马、树、蜂、鸡等图腾的部族(即凉山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中记载的“武之十二支”),只有武洛撮不变。第三次大分支是“洪荒”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为六个部(即彝族史书所记载的六祖分支),即老大慕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南部发展;老三慕阿热(糯部)、老四慕阿额(恒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发展;老五慕阿克(布部)、老六阿齐(默部)向金沙江两岸发展。经过三次大的分支以后,彝族各支系越来越发展和壮大。后来六部中的武、乍两部又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糯、恒两部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五百多个家支;布、默两布也在滇东北、黔西北分化出十多个称“勾”的部落王国。这些“勾”部落分出的后裔成为前述德布德施行的亚氏族之祖先,其范围几乎遍布贵州省和云南省滇东北等广大的彝族分布区域。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多以动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氏族的自称,而彝族的氏族自称与之有所不同。彝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祖先之名作为氏族名称,氏族自称就是这个氏族的共同祖先,历经若干代的繁衍和发展后,氏族自称漫漫的成为了这个支系的自称。由“勾”部落分出的氏族,仅在云南省禄劝县这个地方就发展为若干个亚支系,而自称纳苏颇的黑彝支系又分出十多个氏族、亚氏族支系,上百个家支氏族每次分支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仪式,每次祭祖分支都出现新的氏族名称。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和时间的推移,氏族自称或亚自称也跟随着主人,成为所居地的支系标志称谓符号。

由于彝族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传承和延续下来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所产生的互动因素,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繁多的彝族自称和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如果说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便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方言或土语众多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0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2、回族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人,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
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
3、壮族
壮族(壮文:Bouxcuengh,英文:Bourau),旧称僮(zhuàng)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
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第2个回答  2023-04-12
藏族按照地域区分的四个支系有:卫藏藏族、康巴藏族、安多藏族以及特殊藏族支系。特殊藏族支系包括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夏尔巴人等。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的四个分支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
此外,藏族也分布在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
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
第3个回答  2022-09-09
民族一览
 1、土家族   2、蒙古族   3、回族      4、苗族   5、傣族   6、傈僳族   7、藏族    8、壮族    9、朝鲜族   10、高山族   11、纳西族  12、布朗族  13、阿昌族  14、怒族    15、鄂温克族  16、鄂伦春族  17、赫哲族 18、门巴族  19、白族   20、保安族   21、布依族   22、达斡尔族  23、德昂族 24、东乡族  25、侗族  26、独龙族  27、俄罗斯族  28、哈尼族   29、哈萨克族  30、基诺族  31、京族  32、景颇族  33、柯尔克孜族  34、拉祜族  35、黎族  36、畲族
37、珞巴族  38、满族   39、毛南族   40、仫佬族   41、普米族  42、羌族   43、撒拉族  44、水族   45、塔吉克族  46、塔塔尔族  47、仡佬族  48.土族  
49、佤族   50、维吾尔族 51、乌孜别克族  52、锡伯族  53、瑶族   54、裕固族  55、彝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