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落实“以学为本”教学理念?运用好这三条策略

如题所述

“以学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会学、能学、善学为本,这是“以学为本”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这一教学思想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做法。笔者以为,要贯彻这一思想,必须彻底实现教学过程的全程转变,即让教案变成“学案”,让课堂变成“学堂”,让作业变成“学业”。

一、让教案变成“学案”

教案是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统治下的产物,教案的主要特征就是教师认识教学活动从教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因此,教案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视学生为客体、为盛装知识的容器,丝毫不关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愿望,把教学过程变成了纯粹的“教”的过程。拿语文课来说,典型的教法就是前些年流行的“五段式”教法:作者简介——生字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催生的事物,它的主要特征有五:

1. 重视学习目标的备写 。教案从教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教学目标的备写,而学案则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学习目标的备写;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立足于教师的教,着眼点放在记忆性的东西上,相关表述也笼统、模糊,难于操作,而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则立足于学生的学,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上,相关表述也清晰、明了,便于操作,便于考核;教案重在教会,学案则致力于会学。

2. 重视学生认知状态的备写。 这里所说的认知状态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态度两个方面。学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非常重视学生的认知状态的备写。在学案编写者看来,在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不高清学生现有的认知状态,学习过程便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起始点,这样,学习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引导学生学习只有弄清了学生现有的认知状态,教师才能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备写。 学习新东西需要什么方法,如何根据当时的情境选择并调控这些方法,这是学案区别于教案的最显著的特征。在学案编写者看来,备课只有重视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备写,学生才能会学、能学、善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才能形成。

4. 重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备写。 着眼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学案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备写。这是学案区别于教案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5. 重视评价方式的备写。 由于学案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的,所以,学案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的备写。在学案编写者看来,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质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点也是教案中很难见到的。

二、让课堂变成“学堂”

在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统治下,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课堂上,教师或滔滔不绝,或喋喋不休,学生则是看客、听众,上课学生只需记住或听听教师讲授的内容即可。现在,我们要贯彻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就必须把这种以教师的“讲”为主的“讲堂”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的“学堂”。

在“学堂”里,一切在“讲堂”里颠倒了的都要重新颠倒过来:学生是学堂的主体、主角,是核心,教师是引导主体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和教师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必须为这个主体的学习服务,为提高主体的学习质量服务,为主体的主动发展服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学堂”的作用,还须重视以下几点:

1. 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学堂里,学习虽然是学生自己的事,但教师作为学习的先行者,不论在学习经验、学习意志,还是学习习惯方面都比学生积累得多。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经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而且从长远考虑,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尽快形成。

2. 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学习策略的指导, 这是保证学生学有所得的关键要素。

3. 要引导学生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学习的重点 ,刻意锤炼,认真对待。

4. 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的作用。 学生自学,交换生除了要在上述几个方面刻意努力外,发挥好自己作为组织者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师不进行组织,或不善于组织,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要么放任自流,要么一盘散沙,要么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行为等这些现象。显然,这样的“学堂”不是我们要打造的“学堂”。

三、让作业变成“学业”

同是作业,教学理念不一样,设计和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也会大不一样,有时甚至会大相径庭。 从教的教的出发,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嚼碎喂给学生的那些东西在作业本上的再现而已。显然,这样的作业是一种巩固记忆型的、低层次的作业。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就必须把作业设计的焦点放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及提高上。相对于上述再现型的作业,我们把这样的作业称之为创造型作业。

这样的作业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还有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比如有教师在教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他让学生搜集初中学过的鲁迅文章中运用反语的句子,然后以《鲁迅讽刺艺术的突出特点——反语的运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且不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准确,我们也不论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揭示出鲁迅先生运用反语的独到之处,单就这个作业本身而言,它就具备创造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学生做这样的作业,无疑是对其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次很好锻炼。它同那种只是关注于记忆能力的再现型的作业相比,其训练价值何止泾渭之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