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谈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思维方式的差异

  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思维差异

  从思维的角度去探讨文学写作与公文写作的规律,找出客观上存在着许多质的差异,不仅仅是把文字写作艺术跟从思维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思维得以开启,并且把思路和文字和谐地结合起来,使之水乳交融。公文写作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应用写作。它与文学创作虽同属写作学研究的范畴单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就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一、文学写作思维决于文学评论的思维

  在文学创作中,往往是作者被某一生活原型或某一原始生活素材所吸引,从而有意识地调动丰富的生活积累进行选择、加工、虚构、概括,逐步形成创作意图,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文学写作就是围绕文学作品开展评论而进行的一种写作思维活动。因而文学写作的思维取决于文学评论的思维。

  1、文学写作要从属于思维评论的整体性。

  我们在对文学作品、作家、现象等进行研究、评论时都不定孤立地进行,而是应当把相关的因素共置于同一个系统中进行整体到局部的考察。这样的研究才能全面而深入、系统而辩证。一部文艺作品,从大来看,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从小来看,内容上可以分为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等,形式上可以分为体裁、语言、结构和修辞等。整体评论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向的。我们既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同时还可以从文艺的各种功能着手。如很多文艺理论教科书总结前人的理论后都认为,文艺一般具有认知、审美教育等功能。所以,我们在开展文写作当然也应从对外界事物接触面的整体思维认知、审美、教育等方面逐个进行。

  2、文学写作要从属美学价值鉴别的横向性。

  文学写作的横向思维是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在同左邻右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该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活动。换句话说,横向思维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关系”的展开过程中,去考察事物运动的特点和它的本质。

  二、公文写作思维从属与应用的规范性。

  公文写作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应用写作。

  1、公文写作的思维指令性

  公文写作要遵命于他人,其思维动因则是领导交待、文件规定、上级部署或是集体研究决定,具有明显的指令性。往往文学创作的思维动因,就是作者的创作欲望,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思维动因上来看,公文写作同生活的关系,远不如文学创作那般贴近。文学创作起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公文写作虽然也要求写作人员"寻求灵感",并不直接刺激写作者的创作欲望。虽然公文写作没有自主权,但写作时却要求写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据领导意图和指示精神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预见性。这就要求公文写作者不但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还要有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

  2、公文写作的思维过程规约性
  公文写作的思维过程和文学创作基本一致,都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思维与语言的双向运动。文学创作的思维一经启动,便可以上天入地的寻求,极尽想象、联想之能事,以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而公文写作中,写作主体的思维受传统习惯的固定程式约束,必须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他人的意图来结构文章,具有较强的规约性特征。这种思维过程具有较浓厚的模式意识,一般都按规定程式进行,采用规范的语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特定的空间发挥效用。

  思维过程的规约性。公文写作的思维过程和文学创作基本一致,都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思维与语言的双向运动。文学创作的思维一经启动,便可以上天入地的寻求,极尽想象、联想之能事,以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而公文写作中,写作主体的思维受传统习惯的固定程式约束,必须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他人的意图来结构文章,具有较强的规约性特征。这种思维过程具有较浓厚的模式意识,一般都按规定程式进行,采用规范的语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特定的空间发挥效用。

  3、公文写作的思维方式逻辑性

  文学创作中的思维一般不脱离具体的形象,主要是依靠对事物的具体形象的回想、联想以及想等来激发作者的创作欲望。它虽然强调 “艺术的真实”,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而公文写作的最高目的是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研究问题,形成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具体说来,公文写作思维的方式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客观事物到思想认识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公文写作要形成正确的有价值的观点,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要在客观实际和大量材料中经过反复的思考,正确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才能提炼出来。公文写作过程中的抽象、概括是公文写作者在头脑中形成观点的必经之路。公文写作者写东西时必须对所掌握的工作进行战略的、全局的思考,不能仅仅着眼于一枝半叶;必须对当前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进行深层次的逻辑分析和概括;要注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要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公文写作者感知的东西愈多,占有的第一手材料越丰富,概括就会越全面、越正确;只有从客观事物到思想认识,从思想认识 到客观事物再到思想认识,经过多次反复后,才能产生比较接近真理的认识。由此可见,缜密清醒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公文写作者形成正确的有价值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二)公文写作结构篇章中的逻辑思维。公文是应用文体,不是靠鲜明的形象打动人,而是靠逻辑的力量感召人。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一篇公文逻辑结构划分为四个逻辑单元,每一逻辑单元解决解决一个问题,它们分别是“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不管什么材料,都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要回答这四个逻辑问题。公文中的“情况”、“特点”、“问题”等反映的是事物的性质状态,回答的是 “是什么”这一逻辑问题;“成绩”、“做法”、“收获”等反映的是事物的情形如何,回答的是“怎么样”这一逻辑问题;“原因”、“经验”、“教训”等反映的是事物的成因和目的,回答的是 “为什么”这一逻辑问题;“措施”、“希望”、“要求”等反映的是事物的发展和目标等问题,回答的是“怎么办”这一逻辑问题。因此,在公文写作总体构 思时,要注意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要讲实,“怎么样”要求真,“为什么”要讲透,“怎么办”要辨 明。当然,公文创作人员在处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而有侧重,如果是作总结,要多讲 “是什么”、“怎么样”,少讲“为什么”和“怎么办”;如果是经验交流,则应多讲“怎么样”、“为什么”,少讲“是什么”、“怎么办”。
  (三)从思想认识到公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公文创作离不开逻辑思维,这是由公文自身的特殊功能决定的。任何一篇公文,从本质上说,都是针对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依据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来制定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具体政策、规定、措施。从这一点上来看,公文就是“政策”。这种具体政策一旦产生,与党的理论和群众的实际问题之间,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具备一种特殊的功能。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理论通过“政策”即具体的公文来指导群众的实践,而实践经验又通过“政策”上升为理论,指导更大范围的实践。因而公文往往充当了“理论”和“实践”两者之间进行双向沟通的中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公文中所阐述的具体政策,逻辑性越强,越是令人信服,对社会实践活动越是具有指导作用。
  公文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复合性的脑力劳动,既有分析、综合、判断,又有归纳、概括、推理,但总体上是一个由大到小、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一般由粗到细,由抽象到具体,由标题到观点,由材料到语言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公文创作的内在规律,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思维主体的非我性
  公文写作不能凭主观意,往往要受到现行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规定的制约,受到领导、决策部门、约稿单位或约稿人的制约,受到实际情况、群众意愿和行文规则的制约。在公文创作中,表达的不是公文写作者人个人的思想意识,一般也不容许体现写作人员个人的思想观点为、感情色彩;即使有所体现,读者也不会予以承认。这就是说在公文写作中思维主体具有非我性特征。这与文学创作是截然不同的。对文学创作而言,作者在作品中可以而且应该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公文写作者在写作时要注意的不是表现自己的思维个性,而是在思维的流向、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维的频度上努力与被“代言者”趋近,努力体现被“代言者”的思想特色。

  三、结论
  从客观事物到思想认识过程中的逻辑思维。探讨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的思维差异,形成正确的有价值的观点,提炼出来,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完善写作过程的内在规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30
文学创作更加富有想象力 思维比较发散,公文写作则比较正统,规范,少了文学写作的激情与奔放。
第2个回答  2011-08-30
应该没什么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