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

如题所述

  1953—1957年,中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1953年5月1日,人们欢欣鼓舞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一年,新中国胜利地完成了三年经济恢复;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年是执行“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周恩来说:“我们国家计划建设的规模一开始就是极其宏大的,摆在人民面前的任务光荣而巨大的。”

  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渴望与梦想,那就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中央党校教授范守信:“我们100年来,就是工业落后就挨打,所以毛泽东同志讲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共和国领导人就开始酝酿筹划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宏伟蓝图。1951年,“一五计划”便进入了编制设计阶段。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进行全国范围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和文化建设,这毕竟是第一次,应该说是没有经验的。在当时的清况下,只能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设经验。”

  1952年,周恩来、陈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莫斯科,中苏双方经过了长达9 个月的协商,最后确定了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

  1955年,经过多方协商和反复修改的一五计划草案,提交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讨论,这个方案提出,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同时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大会审议通过了一五计划,并且认为它是全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纲领。

  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说:“从提出、酝酿、研究、制定、审查、通过,最后正式通过,经历了五个年头。”

  中央党校教授范守信:“它不像后面我们有了成功的经验,前几年就制订好了(计划)到时候开始实行。它是一边计划,一边实行。当时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五年建设,要在中国工业化的问题上,打一个初步的基础。”

  ‘一五计划’,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高潮。1953年12月,鞍钢三大工程提前工。它是一五计划第一个建成投产的重要项目,从此新中国有了第一炉铁水,第一根无缝钢管。随后,武钢、包钢、一汽、长江大桥也开始施工并建成投产。一大批新达的工业部门、新的工业基地出现了。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新中国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各项任务,中国从学习苏联起步,开始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辉煌历程。

  袁宝华说:“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顺利地完成,我看这个意义怎么样估计它都不为过,意义非常重大。”

  迄今为止,我国共经历了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正在编制中的十五计划又将向人们描绘出中国21世纪的发展蓝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依据苏联的经验,设想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于是制定和实行了1953一1957年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的第一个中期计划。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04
有苏联的援助,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多是围绕苏联援助的几个大项目进行的,主要集中于重工业方面。
第3个回答  2020-02-28
(2019·新课标)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一五”计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因此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全部拖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