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和高第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宁远之战,也就是被明朝单方面美化为“宁远大捷”发生之后,袁崇焕一战成名,他坚守孤城宁远这一抗命行为,也被鼓吹成了正确之举。袁崇焕本人,更是成了英勇无畏的代表,相反,主张全面收缩兵力退守山海关的高第,被讥讽为胆小如鼠。

这也成了后世主流观点,每每提及所谓宁远大捷,人们在赞颂袁崇焕的同时,也不忘把“懦弱”的高第拉出来大肆批判一番。然而先正想说的是,真相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的高第

先正不止一次说过,认知历史人物,最忌脸谱化以及标签化。除了帝王之外,大凡能够历史留名之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千百年后的我们去试着解读这些人时,不可持非黑即白的态度。

秦桧迎逢上意构杀岳飞,遗臭万年自是罪有应得,然而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能力。政和五年进士及第,仅次状元之才。靖康元年,秦桧则是主战派的人物,因为认为割地求和有违自己主张,三次求去。

为了彻底的美化袁崇焕,《明史》给袁崇焕编造了一个文人的标配:死后家徒四壁。但是据一份现存于厦门大学善本室的明朝查抄记录原件可知,袁崇焕的弟弟带着金银细软逃亡,仅无法带走的不动产,比如房屋、田地,就价值五千余两。

言归正传,说说高第其人。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任临颍县令。此后用了三十余年,一步步从地方走入朝堂,天启二年,为兵部右侍郎。观其为官履历,绝对不是一个幸进之辈,平庸之人。


“阉党”高第

拜影视剧所赐,一般提及阉党,人们联想到的关键词多半是权势滔天、祸国殃民,认为凡是阉党必是胸无点墨,只会溜须拍马,贿赂上官。

在此,先正普及一个小知识点,阉党与东林党,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分别,只是派系不同。东林党人也有小人,也会打击异己,同样,所谓阉党,一样不乏能臣干吏,不乏有人忠君报国。

何况,比起代表南方士绅利益的东林党,荣辱系于皇帝一身的太监,更害怕大明王朝没落。毕竟对于东林党人,明朝亡了换个主子就是,事实上,后来东林党人也正是这么干的。太监则不同,明朝亡了,皇帝没了,自己大约也能学王承恩了……

再普及第二个小知识点,准确地说,高第并非阉党,他只是在魏忠贤当朝时,开始经略辽东而已,最多只是秉承魏忠贤的意志。天启六年,高第因遭阉党打击赋闲,崇祯元年,阉党遭到清洗,平反的官员中就有高第。


胆小如鼠还是担当

天启五年五月,高第升任兵部尚书,同年十月,皇帝赐其蟒衣玉带,由高第接替孙承宗,开始正式经略辽东。

到了辽东之后,高第一改孙承宗步步推进的策略,全面收缩兵力后撤,重点防守山海关,此举也成了他懦弱及胆小怕事的“如山铁证”。然而,在先正看来,这恰是高第有担当的体现。

举个例子,当今社会,如果一个胆小怕事的人继任某国际集团的区域经理,他的最好选择该是什么?很简单,什么都不做,萧规曹随即可。如此这般,有了功劳,自然可以分一杯羹,反之出了差错,自己也不需要承担主要责任。

同理,如果高第真的胆小怕事,那么到了辽东之后,他直接走孙承宗的老路就好,不得罪人,将来万一事败,还有孙承宗这个天启皇帝的“帝师”顶在前面,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出于负责,高第冒着得罪孙承宗的风险,全盘推翻前任方略,选择了全面后撤,防守山海关。

寸土必争只是政治正确,试问有谁从军事角度考虑过,关外筑城步步蚕食与防守山海关,孰优孰劣?这个问题,熊廷弼、王在晋曾争论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一下。

在此,先正只是想问几个很现实的问题。关外筑城,朝廷是否承担得起经济压力?城池建了一半,后金军队打过来了,怎么应对?宁远城孤悬关外,其战略意义何在,牵制还是瞭望?袁崇焕不能与努尔哈赤进行野战,那么就算后金军队从宁远城下大摇大摆走过去,又有何妨?

有人说直到明朝灭亡,宁锦防线都没有被攻破,可见其成功。对此先正想说,直到明朝灭亡,在我老家蔚州,有一只乌龟的壳还没有破碎……


综上不难看出,高第主张退守,绝非因为胆小如鼠,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相反,袁崇焕抗命,一意孤行坚持去守宁远城,也不是什么值得称颂的行为。

退一步讲,关外筑城与防守山海关两种主张对错我们暂且不说,单看后果。高第提前二十余日示警,告知袁崇焕努尔哈赤要南下抢粮。然而袁崇焕置之不理,说什么“兵法有进无退”。

于是,袁崇焕轻轻松松的守住了宁远城,为自己攫取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不要意外,在没有炸药的冷兵器时代,以一比三的军事力量守住宁远两天两天,根本没有任何难度。

然而,袁崇焕成名的代价,是觉华岛上本来可以按照高第命令撤退得以保存的十余万石粮草,两千余艘船只,以及一万多无辜军民的生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