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做曹公的奴役,也不做刘备席上的家客的东汉诸侯是谁?

如题所述

东汉末年,董卓入主京城,把持朝政,为祸朝野,后袁绍联合关东各地刺史、太守,爆发董卓讨伐战;虽然此次讨伐由于人心不齐导致失败,但却形成了地方政权割据的情况;虽然后来在司徒王允的谋划下,董卓被杀,但汉王朝对地方上已经失去统治力。



其中较大的诸侯有荆州的刘表、巴蜀的刘焉、冀州的袁绍、辽东的公孙瓒、淮南的袁术以及兖州的曹操等,而各地方的中小型诸侯那是数不胜数,比如割据宛城的张绣、依附袁术的孙坚、北海的孔融、割据河内的张扬等等;但是随着相互间的角逐,最终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诸侯。

如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巴蜀的刘璋和西北的马超、韩遂等诸侯;当时的刘备,只不过是寄居于刘表处的一个没落军阀而已;但是刘备却算得上是一个大器晚成之辈,随着局势的突然转变,借由曹操兵败赤壁,迅速夺取了荆南四郡,而后又西进巴蜀,成为与孙权和曹操鼎足而立的大诸侯。



刘备一直以来的目的就是打败曹操,恢复汉室基业(当然皇帝是自己来当),所以与曹操的矛盾那可是极深;而曹操也是一直都有除掉刘备的心思,这两人的角逐,让孙权倒是很尴尬了,时而偏向曹魏,时而联合刘备,成了墙头草;其实孙权也很无奈,虽然东吴也不弱,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力量无法发挥出来,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

但是最尴尬的还不是孙权,而是汉中的张鲁;其实汉中也不算小了,有民十万户,而且颇为富庶,加上张鲁的祖上是张道陵张天师,而张鲁本人则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故而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的治理方式;虽然张鲁自身进取心不足,但是在宗教的影响下,汉中的战斗力可是丝毫不弱,多次打败刘焉的进犯。



当时天下处处狼烟、遍地烽火,唯独汉中和巴蜀是一片祥和,百姓富庶;张鲁还得到巴夷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袁约等人的支持。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张鲁在汉中二十多年,信徒众多,成为汉末一支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当时曹操把持的东汉政权无暇顾及汉中,遂拜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统治巴、汉近三十年。后来,有人在地下挖到了玉印,众人都想要尊张鲁为汉宁王,但是张鲁在功曹阎圃劝谏下并没有称王,这也为后来张鲁的善终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阎圃救了张鲁一家老小的性命。要知道,称王而降与不称王而降的结局相差那是极大。



后来曹操终于稳定好了后方,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大军抵达阳平关时,张鲁想要投降曹操,但张鲁弟张卫不听,率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为曹操所破。张鲁闻讯,想磕头称降。阎圃又献计说:“如今您谁被迫谒见,肯定得不到曹公的重用,不如先到朴胡去抵抗,然后再向他献礼称臣,这样才会得到曹公的重用。”张鲁于是率军前往巴中。

临行前,左右的人想将仓库里的宝物全部焚毁,张鲁说:“我已有归顺朝廷的意愿,但这一意愿没能让曹公知晓。今天我们离开,不过是避开锋芒,并没有别的意图。宝货仓库,应归国家所有。”于是将宝物都妥善藏好才离去。



而就在当时,刘备刚刚占据巴蜀,得知曹操兵进汉中,大惊,汉中乃是巴蜀的门户,如果汉中丢失,则蜀地危矣;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以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而阎圃劝张鲁北降曹操:“协助以成大事,应该附讬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来归附。”张鲁愤怒的说道:“宁愿做曹公的奴役,也不做刘备席上的家客!”于是投降了曹操。

曹操到达南郑后,对张鲁的行为深加赞许,又因张鲁早有归顺之意,所以派人前去慰问。张鲁带着全家谒见曹操,曹操任命他为镇南将军,以客礼相待,封张鲁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曹操将他和家属带回邺城。封张鲁的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为列侯。替自己的儿子曹宇娶张鲁女儿为妻。



这等荣耀,比之张绣也是丝毫不弱了;而且张鲁的后人也是非凡,比张绣后人的结局好多了(张绣的儿子张泉后来因跟随魏讽谋反而被处死)。为何张鲁宁愿当曹操的奴仆也不降刘备呢?有人说是因为刘备挖走了马超,但马超本来就是一方诸侯,而且只是依附张鲁而已,这算不得大仇。

这还要从刘备入蜀时的事情开始说起;刘备入蜀的理由,是帮刘璋抵御张鲁,而张鲁与刘璋是有大仇的,据说张鲁之所以能割据汉中,与其母亲有莫大的关系,他的母亲和刘焉关系非比寻常;而且起初张鲁对刘焉也是极为忠心的。但是刘璋上位后,便以张鲁不依从他的调遣为由,尽杀张鲁的母亲及其家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