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解释词名

如题所述

1.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是指: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持有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这次疫情期间人们也看到了,手头保有一定的现金冗余,对非常时期的生活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短期内难变现的固定资产或长投的比重太大,也会影响生活的便利性。

2.免费乘车者问题

免费乘车者问题:指经济中不支付费用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

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形象地称为搭便车。

如果人人都想免费搭车,那么这种商品(服务)则无力提供。“免费搭车”和“权力寻租”有些联系,但又有区别,都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再生性和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

3.外在性(外部性)

外在性(外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教育、医疗等一般具有正的外部性。排污、不道德等行为一般具有负的外部性。

值得补充的是,外部性往往可以转化成内部性。

如:一个大美女、大帅哥在街上拉风,看到他们的路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愉快感觉,但是这位大美女、这位大帅哥并没有向路人收费,因此他们是具有正的外部性的。

然后,这位大美女、大帅哥回家开启了网络直播,成为网红,不给打赏不给看,人们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打赏)才能一睹芳颜,这时候他们则是对外部性进行了转化。

4.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等地位的随机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之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与降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都是相关分析研究的问题。

根据相关性的强弱可分为:强相关、弱相关。一般弱相关可以忽略,不用太放在心上。

5.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价格水平的显著持续上涨,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因而通货膨胀的成因也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增加都会对社会总需求增加产生影响。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

6.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投入所需要的实际支出;

隐性成本是指厂商使用自己的生产要素所必须支付的机会成本,与显性成本相对。

经济学中的成本是二者之和。

7. 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此时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当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称此时的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运行结果就是缺乏效率的。

8.科斯定理

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初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由此引申出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

简单讲,科斯定理指的是,只要交易费用足够低,资源总能找到最优适配方案。

9.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不断地把等量的某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即边际产量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数值之后是递减的。

日常生活的吃饭面包行为很形象地解释了这个现象,肚子饿时,第一个面包最好吃,第二个面包马马虎虎,第三个面包有点肚子发胀了,到第四个面包,再吃下去就特别难受了。

再如:夫妻之间的“七年之痒”,也是边际收益递减的一个例子。

10.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在同一时期,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价格歧视被划分为三级: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高价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是垄断厂商在不同市场(或对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4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文名
经济学
外文名
Economics
所属学科
社会科学
分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大国崛起的经济学逻辑
4579播放
莫妮讲:给聪明女人的幸福经济学
4578播放
左手心理学,右手经济学
4503播放
精品荐读
15 个违背常识的经济学冷知识,感觉我对世界一无所知
作者:单向街书店

历史起源西方经济学学术派系
简介
经济学家给出定义: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1]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2]
一般学者会把研究范围归纳入“微观”或“宏观”层面。“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日常中经济问题主要分为两点:
1.研究人预期在不同的选择下“将会怎样”;
2.探讨人在选择下“该要怎样”。
前者称为“实证经济学”,后者称为“规范经济学”,而日常在学校教授的经济学课程属于“实证经济学”。[3]
第2个回答  2020-11-14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扩展资料: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经济发展指包括质量与数量在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仅是数量的增长。随着生产社会化、知识功能化与社会经济化,经济结构已经复杂化,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逐步趋同,GDP增长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即使经济增长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当今时代经济增长只有抽象的意义;用GDP来计算经济增长、衡量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是效益的发展
第3个回答  2020-11-14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经济学核心思想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

经济学的发展曾经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希腊色诺芬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中国经济学家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逐步由政治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不断完善。
第4个回答  2020-11-14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济学家给出定义: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一般学者会把研究范围归纳入“微观”或“宏观”层面。“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