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武松打虎赏析

如题所述

  《水浒传》中英雄打虎的情节并非只有一处,还有李逵打虎,解珍解宝打虎。但是这些都没有武松打虎来得精彩。“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段因其描写极为精彩,而流传甚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而正是凭借景阳冈上的一场恶斗,武松这打虎英雄的美名,便天下皆知。

  战斗开场就“发起一阵狂风”,然后从乱树后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以风写虎,以声写虎,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猛虎,真是兽中之王。接下来那虎“一按”、“一扑”,一招不中,接着“掀将起来”,又是如何“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面对猛虎的“扑”、“掀”、“剪”,武松只是退避,一连三闪,并无英雄行为。然而这三闪却显出武松的机智与敏捷,老虎三着不中,“气性先自没了一半”。于是武松开始转守为攻,用大棒尽平生之力打去。此处设一个悬念,武松用力过猛,打折哨棒,心下一惊,“只一跳,却跳了十步远”,却正好得以“就势”按住扑来的老虎。武松哪里肯放半点松,“把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

  一段描述,把人虎相搏的场面写得神采飞动,跃然纸上。我们从这里能看到武松的勇敢果断,但也能看出其性格残忍的一面。这也为后来杀嫂祭兄,血溅鸳鸯楼,埋下了伏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30
话说武松离了“三碗不过冈”后,便直奔景阳冈。走了一里多路,武松便觉得又累又渴,躺到一块大石头上,正闭了眼要睡,忽然从乱树丛中蹿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虎来。武松见了,顿时惊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一大半,从青石上翻身跳下,抄起哨捧,闪在旁边。那老虎把两只前爪在地上略按一下,纵身一扑,武松急忙闪到一边,老虎见捉不到武松,便干脆一掀,一剪,可都让机灵的武松闪过了。那老虎正准备再次攻击,武松连忙抡起哨棒,从空中劈下,谁知只打到了一棵树上,哨捧断成了两截。这一下,激得老虎向武松猛扑过来,武松往后一跳,老虎恰好落在他面前,武松丢掉手中的哨棒,两手把老虎皮揪住狠劲地踢它,又用拳头猛打它,不一会儿,老虎就只剩下一口气了,五官里全部是血,武松又到树边拾起半截哨棒,回来又打了一二百下,直到老虎一丝气也没有了才罢手。武松又回到青石板上歇了好一阵,才走下冈子去。 勇敢果断,但也能看出其性格残忍的一面。这也为后来杀嫂祭兄,血溅鸳鸯楼,埋下了伏笔
第2个回答  2020-06-20
将武松与猛虎打斗的场面刻画的惟妙惟肖,体现出了武松不怕凶猛的猛兽,勇敢与其搏斗的精神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17
《景阳冈》一文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体现武松打虎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武松朴素丰满、逼真可信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第九自然段写人虎相遇时,作者在文中并没赋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为,却这样写道:“……闪在青石旁。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中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文中写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暴露无遗。此时武松唯一的对策就是“闪开”:“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一闪”、“又一闪”……这里,一个接一个的“闪”字,乍看起来,好像是轻描淡写,又是重复雷同,其实,足见作者的功力。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武松在遭到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请看:武松进店喝酒时,是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景阳冈;读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大虫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便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就这样,作者用“揪、按、踢、提、打”等动词,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动,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于是,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这么一个“挨”字,可以说无法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更好的动词代替了。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精疲力尽的状态。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