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魏韩合纵攻秦,大破函谷关,有怎样的意义呢?

如题所述

战国时期的函谷关,是秦国门户,守护着秦国的东大门。秦国之所以在商鞅变法后,能够持续强大,其强大的国力固然重要,山川之险也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秦国兵力强大时,秦军就东出函谷关,进攻中原各国,获得想要的利益。一旦秦军在中原触了霉头,损失惨重后,秦军就退回函谷关呢,将大门一关,养精蓄锐去了。

由此可见函谷关对于秦国的重要性,自从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以后,各国多次合纵攻秦,陈兵函谷关,但因为关隘的险峻,都无功而返,甚至有时还被秦军追击而损失惨重。在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的近150多年中,秦国的函谷关仅有一次被攻破。公元前298年,齐国、魏国、韩国三国组成联军,经过三年的围攻,攻破函谷关,让秦人感受到了亡国的危险。

秦昭王罢免田文,双方结仇

公元前299年,秦王仰慕孟尝君田文的名声,于是在齐闵王派遣田文出使秦国的机会,任命田文为秦相。但是秦昭王这个人啊,耳根子软,就听信了谗言,认为田文是齐国贵族,不会真心实意为秦国效力。于是秦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同时将孟尝君囚禁,准备杀害田文。田文这人,广蓄门客,路子特别野,最后通过“鸡鸣狗盗”的手段逃出了秦国。

就这样,作为名满天下的名人,在秦国只当了几个月的相国,就被人给罢免了,而且还险些被杀掉。田文想想都一肚子气,这个面子丢大发了,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以后我让你高攀不起。心里暗暗记下这一茬,准备找机会给秦国点颜色看看。

齐、韩、魏联合攻秦,破关而入

孟尝君田文回到齐国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因为贵族势力过于庞大,齐闵王无力压制,想借助田文的势力,当田文回到齐国后,很快就被齐王任用为相国,执掌国政。这时田文终于扬眉吐气了,因为在垂沙之战中,齐国与魏、韩两军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同时魏国、韩国与秦国虽然时打时和,但是认真说起来,也算是世仇了。所以孟尝君鼓动魏国、韩国与齐国组成联军,发兵函谷关攻打秦国,联军由齐国名将匡章率领。匡章这个人,用兵比较谨慎,从桑丘之战就能看出,总是在对峙中,寻找战机,一战而破敌。

匡章率领联军进驻函谷关后,并没有着急进攻秦军,而是选择封锁秦国的策略,逐步消耗秦军战力,获得破关的战机。联军围攻了函谷关三年,之后又有赵国、宋国加入联军,匡章率领联军大破函谷关,一路大败秦军。联军攻破函谷关后,秦昭王急忙派人求和,承诺归还之前侵占的魏国封陵、外河等地,将武遂还给了韩国,联军才罢兵退走。

联军为什么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呢?

以此次三国攻秦和乐毅伐齐进行对比,为什么联军放弃灭秦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联军中缺少一个和秦国有深仇大恨的国家,有一鼓作气灭掉秦国的勇气,乐毅当时,燕国对齐国可谓恨之入骨,想灭之而后快。反观三国联军,魏、韩两国如同丧家之犬,早已被秦国打断了脊梁,眼中也只有些许土地的利益,没有什么大的志气。而齐国与秦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比较有限,齐国也没有灭秦的需求,他反而需要一个与自己不接壤的强国,帮其牵制三晋和楚国。

而齐国发动函谷关之战的原因,一则孟尝君出气,二则就是教训秦国,让秦国知道齐国不好惹,再动歪心思,就不客气了。但是齐国没想到,几年后,秦国鼓动五国伐齐,齐国差点灭亡,可见打狗不下死手,未来一定会被狗咬的。对于齐国来说,以孟尝君田文为相,其实是所托非人的,田文并不是一个高瞻远瞩,有战略眼光的人,在这点上他比魏冉差很多。同时田文虽然广蓄门客,但是其心胸极其狭隘,相比于赵胜、魏无忌,差得十万八千里。他从秦国逃出,路过赵国,平原君赵胜以贵宾厚待他,他却因为赵国人笑话他身材瘦小,而杀了数百平民百姓,这样的人要不是出身高贵,他能有什么成就。最后他被齐国罢相后,跑到魏国做了相国,竟然联合魏军攻打齐国,这样一个只有私心,没有公义的人,怎么配得上千古名声啊。

最后在这次战役的组织上,齐国其实犯了很多错误,最应该联合楚国、赵国,却没有参加合纵攻秦。如果说赵国被田文得罪了,不愿意参加,那楚国不参加就很看不透了,楚国这个国家让人瞧不上的地方,在此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候甚至认为,后来的中国被楚人统治,真是华夏民族千古的悲哀啊!此战楚国有一万种利益参战,更是有机会一雪被秦国三番五次羞辱的仇恨,但是楚国最终还是没有参战。函谷关之战的前一年,楚怀王与秦昭王会盟,被秦国扣押,国君被辱,楚国上下难道不应该趁此机会参加联军,拼死灭掉秦国,以洗刷耻辱吗?更加可笑的是,在联军攻入函谷关后,楚国竟然希望联军能够在谈判中加入让秦国释放楚怀王的条件,结果秦国割地求和后,联军退去,楚怀王望眼欲穿地死在了秦国,楚国人干瞪眼了。之后就被秦国当成了软柿子,来回揉捏,直到两都陷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