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技巧都有那些?

具体说说

以下为您列出了诗歌朗诵中常用到的朗读技巧: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

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入诗: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5、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做重音。同样的一句话,如果重音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不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朗诵艺术中的一般语言技巧
  一、 停连

  1.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

  ● 文法停顿:第一种按照行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第二种由文章结构决定的,这种停顿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部分等所作的停顿。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

  ●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停顿。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逻辑停顿:一般较短,只相当于顿号所作的停顿。有强调性停顿,并列式停顿,呼应性停顿(有些词具有领属关系,比方说,是、想、要、有、像、如等,其后要停顿)领词,尾词停顿。

  ●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常有激发诱导的意味。达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

  例如:美丽的梦 / 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 / 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 / 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 / 出现

  ——席慕容《初相遇》

  2、与停顿相反的一对观念——连贯(用~表示)

  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例如:你的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重音——重音的读法

  1、低中见高法:就是把要强点的字词读得重一些,响一些。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2、实中转虚法:虚声指声轻气多的声音。采用重音轻读的形式。

  3、快中显慢法: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拉长,形成拖腔。

  4、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三、节奏: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

  例:《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沉稳型

  《春》《天上的街市》 ——轻快型

  《沁园春 雪》《济南的冬天》——舒缓型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诗歌需在不断的诵读中方能体现其神韵,现代诗歌更是如此。一般来说,朗读现代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稳、不紧不慢。” 如我们今天学习的 《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再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红色词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投入真情,反复吟咏,方能读出诗歌的感染力,用诗歌特有的魅力打动读者。

  四、语气: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轻重(重音)、徐疾(节奏)等的变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26
1,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形之于声及于听众是老一辈播音艺术家提出并遵循的创作之路。那么,朗诵同样也要遵循这条正确的道路。首先,对文章进行感受,确定重点、基调,把握句子和字词的语气,对其所特有的韵律进行认识,然后,确定一个初步的朗诵方案,待试着朗诵之后再对其方案作进一步调整;

2,有了具体感受之后,接下来的就是形之于声的工作了。每个人的情感阈限不同,对同一文字作品的感受不同,有的强烈,有的一般。但共同要做的是就是“形之于声”,要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朗诵的难也就在于此。所以,朗诵的形式美更为重要。难以想象一位诗人的朗诵是个什么样子,也正是为什么当诗人完成一篇大作之后,总是盼望寻找一位艺术家做自己大作的代言人的缘故。因为,只有拥有了形式美,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为大家所接受所感动,才有了完美的“包装”。

3,有的高校的朗诵教材,对朗诵的形式技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设计出了语句、字词的表现方式,诸如:上山类、下山类、波峰类等等。这中技巧对于朗诵初学者有帮助,使之能够快速入门。但入门之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摆脱技巧的束缚和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如何形成新的东西等等。文无定法,何况朗诵。因此,朗诵之技巧犹如青砖,抛砖才能引玉,技能的掌握运用和表现形式的推陈出新才是我们的真正课课题。

4,朗诵,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诵比较难,难点之一,是否遵循汉语拼音方案?当然,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在有的时候,处理个别字、词的时候,如果遵循字调到位,势必无法表达出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比如:寒山:《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如果,在地热个“杳”字和第二个“啾”字处理上还是遵循“字调到位”的话,根本无法表达出作者的当时感受和所描述的意境。这就需要在字尾处变化。

5,再来看看诗歌朗诵当中的“出字”。出字乃字的头领,虽然,艺术院校的教科书上要求有“喷口”、“力度”、“弹性”,但还是不够,不全面。上述技巧用在某种诗歌朗诵上还可以,但是,一用在“凝重型”、“激昂型”等诗歌朗诵的时候,其表现力就收到影响。因此,需要朗诵者勇于创新。不妨在出字上做做文章,将声母作协夸张处理。这样,表现力不但增强,而且,更加加强了感染力。
第3个回答  2014-12-12
●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停顿。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

  ●逻辑停顿:一般较短,只相当于顿号所作的停顿。有强调性停顿,并列式停顿,呼应性停顿(有些词具有领属关系,比方说,是、想、要、有、像、如等,其后要停顿)领词,尾词停顿。

  ●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常有激发诱导的意味。达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
第4个回答  2018-08-02

应该注意的是诗人的情感、他在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自己去感受、还有咬字要清晰、注意断句、语言的技巧、肢体语言的运用、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有感情是最重要的。

诗歌都比较相通的,需要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发挥,找到一篇学习经验文字,希望对你有帮助:说起朗诵,总会有很多人想到舞台,或者想到课堂,亦或是想到相关的聊天室。其实朗诵的确需要特定的场合和语境来烘托出一种意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