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高人懂得《山海经》,可否指点一二?

郭璞注过,袁珂整理过。可真懂的高人在哪里呢?不敢贪心,只求能得些微启示,感激不尽!
“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昆仑墟居焉。”还明白。
“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所在的那一大段对昆仑墟的描述,我就不太清楚了。
至于其余,惟有望洋兴叹。、

悬圃之园,凉风之丘,太帝之居,实衷心向往之!
只有这种学者式的罗列吗?

上古传说,所有的神仙都出自昆仑墟。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粟,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白霓婴茀,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天式从横,阳离爰死;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屈原《天问》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

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

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自积石出陇西

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守敬按:后魏陇西郡治襄武,在积石之东。言至

洛者,洛阳为当时都城,嵩高即在其东南也。准地志句,郦氏据典籍约计之辞。

按《续汉志》,陇西郡在洛阳西南二千二百二十里。后汉郡治狄道,在襄武西北

百余里。稽《图》,魏陇西郡西去积石约千余里。合观之,是自积石至洛不过三

千余里,此五千当三千之误。)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

(朱昆下有仑字。赵同,戴无。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

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山,此盖亦变称之

非,必脱仑字也。《传》记穆王至昆仑事,在卷一二,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云

云,在卷四,比郦氏隐括《传》文,谓自昆仑入于宗周也。)乃里西土之数。

(守敬按:郭璞《注》,里,谓计其道里也。)自宗周�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

邦,(全以北字属上,云:据本传则羡文也,依沈炳巽本删。赵、戴删同。守敬

按:本传无北字,盖脱。《传》下文称南至于某处,北至于某处,可证。故洪颐

煊据此《注》以补《传》,不当删。《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

上流,岚、胜二州之地也。)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

里,(守敬按:《穆天子传》,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郦氏就传合

并言之。)合七千四百里。(守敬按:此句郦氏总计语。)《外国图》(守敬按:

《后汉书·东夷传》注、《文选·郭璞〈游仙诗〉》注、《类聚》八十九、《通

典》边防门,并引《外国图》。《寰宇记·四夷部》屡引《外国图》,俱不言何

时人撰。《史记·始皇本纪·正义》称吴人《外国图》,此《外国图》称大晋,

则为晋人之书,是《外国图》有二矣。观后文引《支僧载外国事》云,据,晋言

十里也。称晋与此条同,此岂《支僧载外国事》之图欤?)又云:从大晋国正西

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志》一引《河图括地象》,

圣人、仙人之所集。)数说不同。道阻且长,)朱阻作�,赵同,戴改。)经记

绵褫,(朱经作迳,《笺》曰:疑当作经记绵邈。赵改经云:按褫字不误。《易

·讼卦》疏云,三见褫脱。盖褫有脱义,言纪记岁远褫脱耳。《巨洋水注》云,

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戴改经同。)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

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会贞按:以上博引诸书,释《经》去嵩高

五万里之说。如高诱说《及山海经》、《穆天子传》,则不及五万里,如《外国

图》则更过五万里,县殊实甚 勃氏曲为解说,谓经记绵褫,或等亥豕之讹,水

陆路殊,复有迂直之异,故存而不论,然亦由未确知昆仑所在,遂不敢质言之也。)

其高万一千里。守敬按:此《河图括地象》文,引见王逸《离骚》注及《博物志》

一。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守敬按:《海内西经》文。)郭景纯

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守敬按:郭注《宛传》、《汉书·张骞传赞》引《禹

本纪》文。)《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赵据《淮南子》

校改二尺作三尺,戴改同。守敬按:《�形训》文,庄校《淮南子》作二尺,

《汉魏丛书》本及日本刻本并同。不知赵氏见何误本也。此引《山海经》注及

《淮南子》为《经》言昆仑之高作证证,而其说歧出,盖亦聊述闻见以志差违,

与上文同。)河水(全移出其东北陬五字于河水下相属,云此七字万无分作二句

之理,旧乃妄割《注》文分配。)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守敬按:《广雅》,河,何也。何与

荷同。)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守敬按:《古微书》同。)《释名》曰:河,

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守敬按:《释水》文。)《考异邮》曰:河者,水

之气,四渎之精也,所以流化。(守敬按:《御览》六十一,《事类赋注》六引

《考异邮》同。)《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守敬按:《初学

记》六引《元命苞》所作信,误。)元气之腠液也。(守敬按:《文选·郭景纯

〈江赋〉》注引《元命苞》,腠作凑,《古微书》作津。)《管子》曰:水者,

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朱无如字,越同,戴增。守敬按:原书有如字。)

故曰,水具财也。(朱具上有其字,赵同,戴删。按原书无其字,财作材。守敬

按:以上《水地》文。)而水最为大。(戴删而字,上增五害之属四字。)水有

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守敬按:原书引作别。)

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守敬按:原书作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

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守敬按:以上《度地》文。)《庄子》曰:秋水时

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守敬按:《秋水》文,经作泾,一作径,又或作淫。)

《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守敬按:《博物志》、《类聚》

八、《初学记》六、《御览》八、六十一、《事类赋注》六引《援神契》同。

《白帖》六引汉作河。)《新论》(守敬按:《后汉书·桓谭传》,谭著书二十

九篇,号曰《新论》。《隋志》及新、旧《唐志》并作十七卷,已佚。)曰:四

渎之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守敬按:《类聚》九

引《新论》此条,末句作故为平地灾害。)徐干(守敬按:徐干,《魏志》附,

《王粲传》。)《齐都赋》曰:川渎则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朱作游,

《笺》曰:《玉海》引此《赋》作逝。赵、戴改。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

并作逝。)北朝沧洲,惊波沛后,浮沫扬奔。(朱浮讹作望。全校改,戴、赵改

同。会贞按:《类聚》六十一节引《齐都赋》,有此前后四句,正作浮。)《风

俗通》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朱河字在淮字下,赵同。戴乙。会贞按:

《风俗通》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以江、河、淮、济为四渎,与

《尔雅》合。此《注》盖传钞倒错,戴乙是也。)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

(守敬按:《山泽》文。)《白虎通》曰:其德著大,故称渎。(会贞按:《巡

狩》文。德作功,《尔雅》疏引亦作功。)《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

而入海。(会贞按:亦《释水》文。即《尔雅》所云,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出其东北陬,(孙星衍曰:《说文》,陬,隅也。董佑诚曰:此河水自蒲昌

海伏流重源所出,当昆仑东北陬也。今中国诸山之脉,皆起自西藏阿里部落东北

冈底斯山,即梵书之阿耨达山。绵亘东北数千里,至青海之玉树土司境,为巴颜

哈喇山,河源出焉。河源左右之山,统名枯尔坤,即昆仑之转音。盖自冈底斯东,

皆昆仑之脊,古所称昆仑墟,即在乎此。《山海经·西山经》称,昆仑之邱,河

水、赤水、洋水、黑水出焉。郭《注》,洋或作清。《海内西经》称,海内昆仑

之墟,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东北隅、黑水出西北隅。《大荒西经》称,西海之

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邱。《穆天子传》称,

天子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今金沙江上源三,曰那木齐图乌兰木伦河,托克

托乃乌兰木伦河,喀齐乌兰木伦河,蒙古谓赤色为乌兰,盖即赤水。怒江上源有

池曰喀喇池,东流曰喀喇乌苏河,蒙古谓黑色为喀喇,盖即黑水。其西流即今青

海,亦曰西海。蒙古曰库可诺尔库可者,译言青,盖即青水。流沙即今戈壁,当

安西州南,青海之西。是青海西北滨戈壁,黄河、金沙江、怒江三源之间,山名

昆仑而迤东山脊为昆仑之证。惟《经》叙四水所出之方隅,前后互异,则传写之

误也。《海内东经》称,西胡白玉山在流沙西,昆仑墟东。今冈底斯山北支为葱

岭,戈壁当其东。《穆天子传》亦先升昆仑之邱,复西征至西王母之邦,是迤西

山脊皆为昆仑之证。昆仑本在域中,《尔雅》以西王母与觚竹、北户、日下为四

荒,则亦国名。周衰,德不及远,怪迂之说复兴,遂谓运河中国有五万里之远,

又移昆仑于海外,指西王母为仙人。后儒震于怪物,并《禹贡》昆仑而疑之。

《山海经》秦、汉人据古图所为,更经错乱,加以附会,故太史公已不敢言。然

遗文轶句,犹资考证 勃氏有云,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龟途,等轩辕之

访百灵,方大禹之集会计,儒、墨之说,孰使辨哉?今中外一家,西陲万里,并

入图籍,文轨之盛远轶轩姒,郦氏所称,适应今日。惜古籍散亡,仅亡大略耳。

会贞按:董氏《水经注图说》甚精细。此条说昆仑亦合。惟以为河水自蒲昌海伏

流重源所出,当昆仑东北陬,则误。详见卷末。)

《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守敬按:《海内西经》

文。)《尔雅》曰:(朱《笺》曰:此下当补河出昆仑墟五字。戴依补。赵云:

按《注》上文引《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故节去《尔雅》

之文,以免重复。朱氏欲补之,未识古人裁取之妙尔。戴亦误补。)色白;(守

敬按:郭璞《注》云,发源处高洁峻凑,故水色白也。)所渠并千七百,一川,

色黄。《物理论》(守敬按:《隋志》,杨子《物理论》十六卷,晋徵士杨泉撰。

新、旧《唐志》卷同。已佚。)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戴云:

按此十六字,当是《注》内之小《注》,故杂在所引《尔雅》之间,书内如此类

者甚多。守敬按:戴说是也。《尔雅》色黄下,即接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二句,而《类聚》八、《御览》六十一引《物理论》此条,并有下二句,盖以郦

书为据,误认《尔雅》文为《物理论》也。不知《尔雅》上言所渠并千七百一川,

故下统言百里千里之曲直。《物理论》但释色黄,与下词义不相属也。百里一小

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守敬按:《释水》文。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朱

《笺》曰:按张仲事出桓谭《新论》,而《汉书·沟洫志》议河浊不宜溉田者,

乃大司马史长安张戎,字仲功。今称大司马张仲,疑误。戴云,脱史字、功字。

赵据《沟洫志》颜《注》增功,失增史。)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而

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朱令讹今,戴改,赵同。)至三月桃花水至,则

河决,(守敬按:《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河必羡溢。师古曰,《月

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

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而《韩诗传》云,三月桃华水。此称三月,与《韩

诗传》同。)以其噎不泄也。(守敬按:《说文》,噎,饭窒也。此谓水壅塞也。)

禁民勿复引河。(守敬按:《御览》六十一、《事类赋注》六,并引张说,禁止

有可字,此当据增。)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守敬按:《燕策》,齐有清济浊

河,足以为固。则浊河之名久矣。)《述征记》(守敬按:《隋志》,《述征记》

二卷,郭缘生撰。《旧唐志》有郭象《述征记》二卷,当即此书,误题郭象耳。)

曰:盟津河津恒浊,(守敬按:盟津详本篇卷五。)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

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声乃过。

(守敬按:《初学记》二十九略引郭缘生《述征记》无水下有声字。《御览》九

百九引作伏滔《北征记》,亦云听水无声乃过,此当据增声字。)人见狐行方渡。

余案《风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何,(守敬按:《正失》文。)且

狐性多疑,(守敬按:《埤雅》,狐性疑,疑则不可以合类,故从孤省。)故俗

有狐疑之说,(会贞按:《离骚》,心犹豫而狐疑。)亦未必一如缘生之言也。

(会贞按:《颜氏家训》,狐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渡,今俗云狐疑。

则又与缘生说合。《经》方言河出,郦氏因引《尔雅》色白,兼引渠并众川,色

黄,又引《物理论》、张氏《议》、《述征记》详言河之浊,且牵连缕叙狐之渡

河,皆下流事,殊为蔓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