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祖师崇拜文化

如题所述

清水祖师崇拜文化,作为闽南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深深地根植于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广大闽南人聚居地。这一信仰群体的规模之大,堪称全球瞩目,据统计,全球信仰清水祖师的人数已超过一亿。清水祖师的分炉和分庙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仅在台湾一地,就有安溪清水岩作为其重要的分炉,据统计,台湾的分庙数量超过500座,信众更是超过了千万人。每一座清水祖师庙宇都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情感和文化传承,见证了两岸四地以及海外闽南人的精神联系。


在台湾,清水岩分炉的影响力尤为显著,它不仅是信徒们朝圣的圣地,更是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每年的清水祖师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展现了清水祖师崇拜的深厚民俗内涵和独特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清水祖师崇拜文化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精神纽带,它连接着全球的闽南人,体现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这种信仰的持久生命力,证明了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清水祖师又名蓬莱祖师、普庵祖师等,俗称祖师公,原是宋代的一名僧人,死后成为闽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俗神。而对于清水祖师是佛教神灵还是道教神灵,或者纯粹是民间俗神,从古至今所见不同,未有定论。本文认为,清水祖师信仰既非佛教也非道教,它是由佛教与道教融合而形成的民间信仰。 有关清水祖师的事迹以及历代诗文,都收录在《清水岩志》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清水祖师生平的文献资料,是宋政和三年(1113年)十二月邑令陈浩然撰写的《清水祖师本传》,它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前半部分记载清水祖师的生平,后半部分记载清水祖师圆寂后被奉为神灵的情况,兹将前半部分的内容转录如下: “祖师生于永春县小岵乡,陈其姓,普足其名也。幼出家于大云院,长结庵于高泰山,志甘槁薄,外厌繁华。闻大静山明禅师具圆满觉,遂往事之。道成业就,拜辞而还。师曰:‘尔营以种种方便,澹足一切。’祖师还庵,用其师之言,乃劝造桥梁数十,以度往来。后移庵住麻章,为众请雨,如期皆应。元丰六年,清溪大旱,便村刘氏相与谋曰:‘麻章上人,道行精严,能感动天地。’比请而至,雨即露足,众情胥悦,咸有筑室请留之愿,乃于张岩山辟除菑翳,剪拂顽石,成屋数架,名之曰清水岩,延师居焉。以其年,造成通泉桥、谷口桥。又十年,造成汰口桥,砌洋中亭,糜费巨万,皆取于施者。汀、漳时人有灾难,皆往祷焉,至则获应。祖师始至,岩屋草创,凡三经营,乃稍完洁。岩东惟枣树一株,祖师乃多植竹木,迨今成荫。其徒弟杨道、周明,于岩隈熏石为二窣堵,临崖距壑,非人力可措手,盖有阴相之者。刘氏有公锐者,久不茹荤,坚持梵行,祖师与之相悦。一日公锐至,辄嘱以后事,仍言‘形骸外物,漆身无益。’说偈讫,端然坐逝,享年六十五岁,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十三日也。” 《清水祖师本传》的撰写离清水祖师的圆寂才12年,从其后部分的有关记载来看,清水祖师去世后,就被当地百姓奉为神灵,加以崇拜。《清水祖师本传》云:清水祖师圆寂后,远近百姓云集于清水岩,“瞻礼赞叹。越三日,神色不异,乡人乃运石甃塔,筑亭于岩后,刻木为像而事之。杨道落发为僧,奉承香火,信施不绝。雨旸有祷,迎奉塑像,最宜精诚斋戒,或慢易不虔,致有雷电迅击之异。岩旧有巨石当衢,往来患之,一夜转而道侧。妇女投宿者,岩前麻竹四裂,遂不敢入。分身应供,理形食羹,凡所祈求,无不响答……”这段史料叙述以下几点:一是清水祖师去世后,当地百姓在清水岩后建塔安放清水祖师骨灰,还用木头雕塑清水祖师的神像,并由杨道专门照看香火,百姓前去烧香礼拜者还不少;二是清水祖师去世后,主要的职能是祈雨,当地群众还抬出其塑像祈雨。如宋淳熙元年,龙溪、永春、德化、仙游等处大旱,众到清水岩请雨;淳熙六年,清溪大旱,邑令迎师祷雨。翌年,又旱,再迎大师请雨;三是民间流传着诸如巨石一夜之间转于道侧和妇女投宿清水岩,岩前麻竹就会四裂等神话传说;四是有些地方还到清水岩分香回去供奉。这四条归结起来说明一个问题,即清水祖师去世后,就从高僧演化为俗神了。 清水祖师成为民间俗神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清水祖师显圣的记载中有关祈雨的内容尤为丰富,而且集中。而祈雨是道教中主要的道法之一。因此,清水祖师信仰具有道教的形式。如宋长泰县令余克济作《祖师祈雨跋》云:“嘉定改元之岁,吾州自秋不雨,至于春正月,……时吾安邑亦苦旱魃,令尹赵君洁蠲登岩,奉慈济之像,聿来祈雨,不崇朝而已周浃,于是疏灵迹以达于州,乃夏四月,州遣南安县僚,亲诣岩迎奉入城,阴云四起,一之日既雨,二之日沾足,槁苗勃然,顿有生意,侯与一郡之民,惊异感叹……” 宋泉州府太守真德秀《祈雨疏》载:“嘉定十年,真西山为泉太守,是年旱甚,有田等石,抱瓮无从,上下奠瘗,靡神不举,爰闻清水大师,往而祷焉,其疏曰:‘伏惟盛夏,实司长养,久缺甘雨,与此邦有大因缘,其如清水,肆迎法驾,来驻梵宫,昔混迹世间,不单曝身而救旱,今游神天壤,岂难翻手以为云,愿垂慈悯,立降滂沱’。叩毕,油然作云,沛然下雨,非惟雨之,又润泽之,非惟濡之,又专濩之;万物熙熙,怀而慕思,太守登坛斋戒意肃然。” 宋邑令林泳《致祭大师文》云:“维咸淳五年,……首夏不雨,祷之佛而雨,越月仍旱。而泳偶病,为文遣香,嘱主簿往祷,又躬祷于广惠庵,旱既太甚,于是力疾迎佛,安奉于观音堂,官民作礼,日率同僚三焉。旱火夕红,溪流日涸,早禾绝,晚禾枯,人心望望,忧饥忧渴,不忍见而闻也。乃十一日手疏,密祷于佛,是夕梦有示幅纸,文字数行,觉不能省,忆有‘二九’二字,晓悟之,岩僧一果曰:其应在十有八日,至是而云疾沛然,甘霖甲夜,大雷震,大雨绵.吏庆于朝,农歌于野。” 二是宋代大力提倡道教,排斥佛教。清水祖师逝后才几年,宋徽宗就声称:“朝廷奉天神,兴儒教。”把佛教排斥在外,而且认为自己是神霄玉清王下降为神人合一的主宰。大观元年(1107年)“诏令道士序位在僧上,女冠在尼上”。由于朝廷推崇道教,且福建民间多信仰神明,因而清水祖师在世时,也参与祈雨等道家传统法事。待他死后,并无佛道概念之分的百姓就在全国一片崇道声中将清水祖师奉为民间俗神了。为了提高清水祖师的神阶,当地百姓流传清水祖师显灵神话,向朝廷请求敕封。朝廷也像封众多俗神一样给予封号。据《安溪清水岩志》记载,南宋时清水祖师4次得到朝廷敕封。 第一次请封是在绍兴年间,由安溪姚添等人上文朝廷请封,理由是清水祖师生前剃发为僧,苦行修炼,死后“本州亢旱,祷祈感应”。到了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朝廷批示福建路转运司,派人到实地调查。龙溪县主簿方晶奉命到清水岩视察,认为“委有灵迹,功及于民,保明指实”。旋又遣转运司财计官赵下紊前去核实,结论与方晶相同。隆兴二年(1164年),下牒敕封清水祖师为昭应大师。 第二次请封大约在淳熙初年(1174年)前后,由安溪县迪功郎林时彦等上文请封,理由是“祈祷感应,有功于民”。朝廷先后派遣莆田县丞姚仅,漳浦主簿周鼎以到清水岩视察核实,均列举一系列灵异证明“委有灵迹,惠利及民”。到了淳熙十一年(1184年)才下牒敕封,封号为“昭应慈济大师”。 第三次请封是在庆元六年(1200年),理由是“近日雨泽稍愆……灵应显迹有功,乞加封。”嘉泰元年(1201年)牒下,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大师”。 第四次请封是在嘉定元年(1208年),请封的理由主要是“为民祈雨,随即沾足”。朝廷委派仙游县主簿韩淤前去体究,又派长泰县尉何葆核实,均以确定“祈祷灵验,惠利及民”上报。嘉定三年(1210年)牒下,再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在不到半个世纪中,清水祖师先后4次被敕封,封号最多的达到8个字,反映了南宋时期清水祖师的影响扩大,并且得到了地方官府的扶植和朝廷的承认。 由于清水祖师原是僧人,因此封号为“大师”,以区别于道教俗神。然而,从百姓请封及皇帝敕封的心态上看,宋代官民都希望把佛教神明纳入道教系统并予以民俗化,这反映了当时佛道融合和俗神化的趋势。因此,从清水祖师信仰的性质,可以看出当时佛道思想的趋同性,也可以理解南宋时期福建理学具有的由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某些思想的倾向。明清以后,清水祖师信仰随着安溪移民传到台湾和东南亚一带,并在当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