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白话文)

如题所述

明朝嘉靖年间,一位名叫俞都,字良臣的才子横空出世,十八岁便以秀才的身份崭露头角。他胸怀大志,创立了“文昌社”,致力于行善积德,然而命运多舛,屡次科考落榜,家境困顿,子女们也相继早逝,令他深感人生的无常。


在四十岁那年的腊月三十,他虔诚地写下求助的疏文,向上苍祈求指引。然而,无论他如何祈求,始终没有得到回应。直到一个除夕之夜,一位神秘的访客——张公,揭示了他内心的困惑。张公指出,俞公的问题在于过于追求虚名,疏文中充满了抱怨和指责,他的善行虽表现在纸面上,却未能深入内心,如用文章纸糊窗,口宣戒杀实则食肉,言语刻薄,这使得他的善行徒有其表。


张公犀利地剖析了俞公的善行瑕疵,他揭示了俞公善根浅薄、信念动摇的本质,强调真正的善行需要断恶积德,养就谦逊之德,持之以恒且要有忍耐心。他用种荆棘的田地比喻,警示俞公必须痛改前非,明白命运并非外在力量所定,而是源于自身的抉择和行动。


俞公深受触动,他终于明白,命运的转变源自内心的转变。他决心彻底洗去妄念,以真诚和无私去行善,不再期待回报。张公化身为灶神,亲自教诲俞公每日修持,引导他以虔诚之心去做每一件善事。这一决定,改变了俞公的命运轨迹,他不仅学业有成,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教师,生活也逐渐好转,最终考中进士。


在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俞公有幸拜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左脚有痣的少年,他认出这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母子重逢,夫人泪流满面,双目重见光明。俞公看透了世间的浮华,决定放下功名,回归家乡,以亲身教诲子孙,他们的学业因此出众,家风淳朴,积德行善,赢得了长寿的福祉。


俞都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人们行善的道路,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善行不仅在于表面的施予,更在于内心的洗涤和坚定的信念。罗祯的记载,使得俞公的善行事迹得以流传,成为世人行善报应的典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