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广州历史上究竟出产过什么名人?

要是在广州出生并长大的,例如:孙中山就不能算是广州人!

1、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广州番禺人,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等。
2、康有为(1858--1927),近代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
3、高剑父(1879~1951),广州番禺人,著名国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1906年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廖仲恺等人,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广东同盟会会长达8年之久。1920年后,潜心进行艺术创作及教授学生,创办春睡画院,并先后担任佛山美术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及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等。抗日战争爆发后,蛰居澳门,继续广授门徒,并积极为抗战筹款,不为日军的威逼利诱所动,不与势利庸俗者同流合污,始终清流独立。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举家迁回广州,复兴春睡画院。1951年,病逝于澳门镜湖医院。
4、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广东南海县人。伟大的爱国工程专家。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了马尾海战。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后主持修建了包括京张铁路在内的多条铁路。因积劳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3时30分在汉口逝世,享年59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2-23
古代的广州不是中原地,这点比较吃亏,而且当时岭南地区辟远闭塞,也很难出名人,其实古时海珠下渡有个姓杨的,做过大官,但不是很多人听过,近代的有:

胡汉民(广东番禹<今广州>)人,原名衍鸿,字展堂。曾在日本留学。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任书记部书记、《民报》编辑。1909年任同盟会南方支部长。)

潘达微(广州天河棠东村人。1895年追随孙中山革命。1905年创办中国第一份面向下层平民的报纸《时事画报》。1911年他和夫人陈伟庄一道,亲自参与广州庚戌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准备工作;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冒险埋葬七十二烈士,将“红花岗”易名为“黄花岗”,使之成为自由的永恒祭台。1929年8月27日病逝于香港。)

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州番禺(今海珠区)人。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战时,任“致远”舰管带。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遇日本鱼雷,与全舰宪兵一同牺牲。谥“壮节”,追赐太子保衔。


许广平(广州人。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月,通信集《两地书》出版。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黄世仲(番禺大桥乡,<今属广州芳村区>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宣传家、小说家。黄世仲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大量的革命实际工作,是著名的报人。曾在《天南新报》、《中国日报》、《世界公益报》、《香港少年报》等10多种革命报刊担任主编或参加编辑工作。)
潘仕成(字德畲、德舆,祖籍福建,世居广州,是晚清享誉朝野的官商巨富。潘仕成先祖以盐商起家,他继承家业后继续经营盐务,以至洋务,成为广州十三行的巨商。)

许崇智(1911年11月,参与福州起义。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陆军第十四师师长和福建北伐军总司令,挥师北伐。1917年8月,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府参军长,协助孙中山主持军事。同年10月28日粤军光复广州,从而结束了桂系军阀在广东的统治。)

许崇清(三次出任中大校长,曾任广东省副省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哲学家,被公认为“新教育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等等
第2个回答  2006-02-16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的领袖。出身农家,曾受聘为塾师。三次考秀才未取,绝望于科举功名。后受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的启发,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谋起义。作为太平天国的理论基础,洪秀全在1845到1846年间,写出《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原道救世歌》,宣传了朴素的平等观念和消灭“阎罗妖”的革命思想,其中也表达了洪秀全的人口思想。

洪秀全完全排除人口增多会出现衣食不足的可能性,认为人类的生和死,都有上帝的妥善安排。他说:“予想夫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长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器用皆其造成。”(《原道觉世训》)因此,无论人怎样多,都应该相互平等,不应该为争夺衣食而产生矛盾。“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原道醒世训》)至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近代则有阎罗妖注生死邪说。(《原道觉世训》),即由清朝统治者所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体系造成的。他号召,“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同上),直到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几何乖漓浇薄之世,其不一旦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也”(《原道醒世训》)。总之,消灭封建统治体系,建立公平正直的太平天国,是使人口众多的中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的唯一途径。因此,他在1853年颁布了《天朝日亩制度》,准备用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来解决中国当时的人口问题。
第3个回答  2006-02-15
洪秀全:广州花都人
冼星海
伦文叙
鲍德熹:奥斯卡最佳配乐
第4个回答  2006-02-16
算了吧,真正意义上的广州基本无名人。上边提到的都是后来兼并进广州的,比如番禺,比如花都。
古代的城市基本不出伟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