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的资料?

如题所述

半截蜡烛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米德叔叔:男, 三十岁左右,地下抵抗组织成员   伯诺德夫人:女,四十五岁左右,法国家庭妇女   杰克:男, 十四岁左右,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女, 十岁左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剧情
1、巴黎郊区 夜 外
  1944年冬天的一个的夜晚,在巴黎郊区的一栋小木屋里透出一点点桔黄色的灯光,屋外的寒风猛烈地吹着院子里面的木栅栏门,哐当作响。
2、木屋夜内
  木屋内,在微弱的油灯下,一名三十岁左右、身穿纳粹党卫军制服的男子压低了嗓门激动得说:“盟军正在准备大反攻,德国佬就要滚回去了!”   一名十四岁左右的男孩子着急地插嘴到:“米德叔叔,您再不给我安排任务,我永远也参加不了地下抵抗组织了!”   米德掏出一个小金属管,看了一眼男孩子:“杰克,你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妈妈保证这个情报的安全!”   杰克刚要伸手去接,伯诺德夫人一把接了过来:“米德,你赶紧走吧!一会儿德国佬就要巡逻过来了!”   米德迟疑一会说:“那我就不等杰奎琳睡醒了!”然后推开房门,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坐在孤零零的长桌前,油灯一跳一跳的,屋外的栅栏门哐当作响。   伯诺德夫人一边从烛台上拿下半截蜡烛,小心翼翼地将那个小金属管封在蜡烛中,一边和杰克说:“明天无论如何要找人把木栅栏门修好,这些原来都是你父亲做的。”   一名十岁左右的女孩摸着黑走下阁楼:“妈妈,谁把我的蜡烛拿走了?米德叔叔走了么?”   伯诺德夫人:“杰奎琳,米德叔叔有重要事情要办,先走了!”   杰克:“妹妹!”杰克压低了声音:“米德叔叔留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对谁也不能讲!”   杰奎琳:“我当然知道了,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谁把我的蜡烛拿走了?”   杰克:“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这个蜡烛完好无损!”   杰克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对吧?”   杰奎琳嘟起了嘴。   屋外的栅栏门再次哐当响起,紧接着是一阵粗暴的砸门声。   伯诺德夫人迅速将蜡烛插到烛台上。   三名德国军官例行巡逻检查来了,检查完了,他们听了听屋外呼啸的寒风,没有要走的意思。少校指着桌上还未收起的半截蜡烛:“夫人!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   中尉甲马上划着火柴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伯诺德夫人急忙又取出一盏油灯:“先生们,相当对不起,家里人少,忘了多点盏灯。瞧,这灯亮些!”   中尉乙一把夺回了烛台,道:“屋里这么黑,多点一支小蜡烛也行啊!”然后把烛台重新放在桌上。   杰克装作若无其事地从桌上拿过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甲拦住了杰克,把蜡烛抢了过来。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们,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甲瞥了伯诺德夫人一眼:“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杰克无奈地摸黑去了柴房。搬来了一堆柴火。   中尉甲又点燃了烛台上的蜡烛。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烛台上楼睡觉吗?”   少校盯着杰奎琳宝石般的眼睛,在灯光的印照下,显得格外的闪烁。从中尉乙手中接过烛台,他仿佛看见自己的女儿,少校笑了:“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像百合花绽放一样纯洁地笑了,她接过烛台:“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晚安!”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温柔地说:“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烛台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教材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6课《半截蜡烛》: 语文书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主妇,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编辑本段教材第十二课
  人教版第十二课《半截蜡烛》(本文是由故事改编的,改编者伋晓晶)(剧本)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
  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
  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   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情节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   伯诺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诺德夫人 :(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 :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   杰奎琳:(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伯诺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   “伯诺德夫人 , 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杰克 :(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   杰奎琳 :(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诺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他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外面风太大了。】   中尉甲 :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中尉甲 :( 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乙 :(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诺德夫人 :(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乙 :(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 :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 :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6
半截蜡烛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目录

读音
人物
剧情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展开
编辑本段
读音

  词目:半截蜡烛
  拼音:bàn jié là zhú
编辑本段
人物

  米德叔叔:男, 三十岁左右,地下抵抗组织成员
  伯诺德夫人:女,四十五岁左右,法国家庭妇女
  杰克:男, 十四岁左右,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女, 十岁左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编辑本段
剧情

1、巴黎郊区 夜晚
  1944年冬天的一个的夜晚,在巴黎郊区的一栋小木屋里透出一点点桔黄色的灯光,屋外的寒风猛烈地吹着院子里面的木栅栏门,哐当作响。
2、木屋内
  木屋内,在微弱的油灯下,一名三十岁左右、身穿纳粹党卫军制服的男子压低了嗓门激动得说:“盟军正在准备大反攻,德国佬就要滚回去了!”
  一名十四岁左右的男孩子着急地插嘴到:“米德叔叔,您再不给我安排任务,我永远也参加不了地下抵抗组织了!”
  米德掏出一个小金属管,看了一眼男孩子:“杰克,你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妈妈保证这个情报的安全!”
  杰克刚要伸手去接,伯诺德夫人一把接了过来:“米德,你赶紧走吧!一会儿德国佬就要巡逻过来了!”
  米德迟疑一会说:“那我就不等杰奎琳睡醒了!”然后推开房门,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坐在孤零零的长桌前,油灯一跳一跳的,屋外的栅栏门哐当作响。
  伯诺德夫人一边从烛台上拿下半截蜡烛,小心翼翼地将那个小金属管封在蜡烛中,一边和杰克说:“明天无论如何要找人把木栅栏门修好,这些原来都是你父亲做的。”
  一名十岁左右的女孩摸着黑走下阁楼:“妈妈,谁把我的蜡烛拿走了?米德叔叔走了么?”
  伯诺德夫人:“杰奎琳,米德叔叔有重要事情要办,先走了!”
  杰克:“妹妹!”杰克压低了声音:“米德叔叔留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对谁也不能讲!”
  杰奎琳:“我当然知道了,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谁把我的蜡烛拿走了?”
  杰克:“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这个蜡烛完好无损!”
  杰克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对吧?”
  杰奎琳嘟起了嘴。
  屋外的栅栏门再次哐当响起,紧接着是一阵粗暴的砸门声。
  伯诺德夫人迅速将蜡烛插到烛台上。
  三名德国军官例行巡逻检查来了,检查完了,他们听了听屋外呼啸的寒风,没有要走的意思。少校指着桌上还未收起的半截蜡烛:“夫人!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
  中尉甲马上划着火柴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伯诺德夫人急忙又取出一盏油灯:“先生们,相当对不起,家里人少,忘了多点盏灯。瞧,这灯亮些!”
  中尉乙一把夺回了烛台,道:“屋里这么黑,多点一支小蜡烛也行啊!”然后把烛台重新放在桌上。
  杰克装作若无其事地从桌上拿过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甲拦住了杰克,把蜡烛抢了过来。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们,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甲瞥了伯诺德夫人一眼:“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杰克无奈地摸黑去了柴房。搬来了一堆柴火。
  中尉甲又点燃了烛台上的蜡烛。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烛台上楼睡觉吗?”
  少校盯着杰奎琳宝石般的眼睛,在灯光的印照下,显得格外的闪烁。从中尉乙手中接过烛台,他仿佛看见自己的女儿,少校笑了:“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像百合花绽放一样纯洁地笑了,她接过烛台:“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晚安!”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温柔地说:“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烛台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编辑本段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6课《半截蜡烛》:
语文书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主妇,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编辑本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半截蜡烛》(本文是由故事改编的,改编者伋晓晶)(剧本)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
  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
  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
  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情节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
  伯诺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诺德夫人 :(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 :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
  杰奎琳:(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伯诺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
  “伯诺德夫人 , 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杰克 :(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
  杰奎琳 :(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诺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他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外面风太大了。 中尉甲 :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中尉甲 :( 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乙 :(厉声 严肃)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诺德夫人 :(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乙 :(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 :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 :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主要内容
  这个故事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反法西斯地下组织的秘密,抵抗来搜查的德国军官。最终只有小女儿杰奎琳成功保护了秘密。
扩展阅读:
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
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2个回答  2012-02-27
作者是:高尔基

俄罗斯、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 诺夫哥罗 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早期生活与创作 高尔基4岁丧父,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 》,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他只上过2年学 ,完全 靠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 英雄人物,具有 鲜明的浪漫 主义特色。《 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 于现实主义 。收入两卷 集的短篇 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在19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完成的《 福玛·高尔杰耶夫 》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俄国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20世纪初高尔基接连写了几部剧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底层》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剧中的一个人物 宣布:“人这个字 听起来 多么自 豪”《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分化,鞭笞抛弃革命理想的人。1905年革命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分写了讨伐沙皇政府枪杀请愿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多方努力为起义者筹划经费和武器。这期间他还发表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中期生活与创作 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在那里宣传革命,为党募集经费。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美国期间,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革命暂告失败后,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 ,定居卡普里岛。翌年5月,和列宁 一起参加了在 那里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此后几年里,他创作了《没用人的一生》、《夏天》和《奥古洛夫镇》等中篇小说,《最后一代》和《瓦萨·日烈兹诺娃》等剧本,以及《意大利童话》和《俄罗斯童话》等一批优秀作品,在此期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同当时担任党中央委员的鲍格丹诺夫比较接近,参加了以后者为首的前进派活动,并受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中篇小说《忏悔》宣扬明显的造神论思想 。当时他发表的一些论文以及专著《俄国文学史》等,也包含不同程度的“观念复合”、“经验组织”和造神论等错误观点。经列宁的批评帮助,他逐渐提高认识,脱离前进派集团。

后期生活与创作 1913年底,高尔基回到俄国,住在圣彼得堡。1914年编辑出版《无产阶级作家文集》,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著文谴责战争和沙文主义思潮。1915年创办《纪事》杂志,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掠夺本质,还建立了“帆”出版社,致力于介绍俄国各民族文化。

在1917年十月革命的准备和进行期间,高尔基认为当时俄国的无产阶级应首先与代表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的知识分子结成联盟,用科技知识武装人民,为未来革命创造条件,由此出发,他反对二月革命后不久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同布尔什维克党发 生了分歧 ,曾发表一 组题为《不合时 宜的思想》的政论文章,指责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本人。在后来发表的特写《列宁》及一系列文章中,他多次谈到自己的错误。1918~1921 年间 ,他积极投入各项文化活动 ,倡议并亲自主持创办多种杂志,组建新的文化队伍,成立世界文学出版社。

1921年夏天,因病复发出国就医 ,直到 1928 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努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1924~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在从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从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必然衰落。

1928年回国后,高尔基曾两次到全国各地旅行参观,写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1931年起定居莫斯科。晚年的创作中,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表现了资本主义的没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写了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40年的历史变迁,以一个个人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人物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壮大。他还发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一系列论文,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4年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 评论
2010-4-10 12:09 小胖猪PK小肥猪 | 一级
高尔基(1868―1936年)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2
| 评论
2010-4-12 21:00 452565033 | 二级
一次演出改变一生

马季小时候是上海宏德织造厂的学徒,伺候师傅吃饭、睡觉,是马季每天的主要工作。 马季很早就喜欢上了相声,并且渐渐展露出相声艺术的天赋。1953年,马季正式考入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当上了一名卖书员,每月27元钱的工资和工人阶级的称号,已经让当时的马季欣喜若狂。

每逢周末工会的联欢活动,马季不是唱京剧就是模拟丑角表演。1956年,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在北京举办,22岁的马季并没有意识到他在这次汇演中的一场表演将会改变他的一生。

马季说:“1956年是我人生转折最关键的一年,当时被伯乐看上了。先是刘宝瑞老师,他说,‘你干专业吧,我看你挺有前途,我教你’。可是这时呢,侯宝林先生也发现我了。一次休息的时候他把我叫来了,问:‘认识我吗?’我说我认识您,可我不敢跟您说话。他说,‘你学相声吧,我教给你。’这样,我就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

马季改名

马季原来叫马树槐,改这个名,还是侯宝林的主意。“我是1957年改的名,侯先生说,你这个马树槐呀,绕嘴。做个演员,应该名字起得响亮一点,这样人家容易记住,另外笔画要少一点。那时候,北京正在放映匈牙利喜剧电影《牧鹅少年马季》,现成的,我说就用这个得了,大家都知道啊,借人家点仙气。侯先生一听,说,好,这个行。”

1956年第一次演出

1956年马季正式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当年7月在唐山市作了第一次演出,演出相声《都不怨谁》、《对春联》。他的处女作是1956年写的《打篮球》。

创作相声一百多段

此后,除演出一些传统相声及别人创作的相声段子外,他共创作了相声一百多段,曾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当时的领导确定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当马季的老师。其中侯宝林为责任老师。

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作为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继承发展了侯派风格,走出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为大多数后来者所遵循,为中国相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培养相声新人、开拓歌颂型相声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全国职工业余汇演一等奖,首届“金唱片奖”。198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

最想办一所相声学校

马季曾经对相声艺术发展的现状非常担忧,他表示,相声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严重偏低,大多是半文盲。马季表示,现在在国际上相声的影响越来越大,可惜的是现在还没有真正像样的相声学校和一流的相声教材,他说最大的心愿是办一所有规模的相声学校,用正规的一流教材,大量地培养人才。

本月初还说自己才27岁

本月初,“2006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开幕,马季虽然没有出席,但曾在家中接受全国各地媒体的电话采访,对幽默艺术表示支持,说相声本身就是一种幽默艺术。“你弄错了!我今年不是72岁,是27岁!我还年轻,退啥休呀,我得把相声永远说下去!”在最近一次接受记者专访时,相声界泰斗马季这样调侃自己的年龄。
最难忘 经典
原来我们生产的香烟叫“蜣螂虫牌”,虽然这个牌子不够响亮,可是它乡土气息很浓啊!滚粪球儿的!您想这牌子能不臭了吗?跟着我们马上又换牌子,我们换成“蟠桃牌”的,那意思是说,抽我一盒蟠桃牌香烟可以使你长生不老。后来人家给我们编了个顺口溜:“蟠桃,蟠桃,不使劲儿嘬它不着。”结果这个牌子又臭咧!臭了我们还换,换成“美女”牌的了,在香烟盒上画一个大姑娘,窈窕淑女,五官俊秀,衣着华丽,左手挎着个小皮包,右手夹着一根烟。这叫窈窕淑女赛天仙,不爱红装爱香烟。——《宇宙牌香烟》

别说啦!干吗呢你们?五官全长我脑袋上头,都得听我的!五官分工不一样,得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起来才能干出点事儿来呀?照你们这样,自己强调自己重要,不要你们啦!走!走!——《五官争功》

西郊奶牛场那个牛哇,不下奶了。后来把您给找去了,你是风尘仆仆,不顾疲劳,对着奶牛您就吹上啦!(吹上啦?)您就说上啦!说了一段相声,感动得那牛啊,顺着眼睛往外流牛奶呀!——《吹牛》

我的贡献就小吗?(怎么了?)没功劳我有苦劳,没苦劳我有疲劳,没疲劳我还有牢骚呢。——《特种病》
第3个回答  2012-03-10
半截蜡烛》是小学语文第12册的一篇课文,内容是二战中一家人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当敌人来搜查时如何在千钧一发之际急中生智随机应变化险为夷。

故事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最好学习一下有关二战的历史。
第4个回答  2012-04-10
自己去英才教程上去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