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

列文虎克的资料!~快快!!!!!!

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0.24-1723.08.26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生卒均于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代尔夫特自营绸布。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且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同时代人。他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其一生磨制了 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他对于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非常有兴趣,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1684年他准确地描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测的毛细血管呈真实存在的。1702年他在细心观察了轮虫以后,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因为这些微生物附着在微尘上、飘浮于空中并且随风转移。他追踪观察了许多低等动物和昆虫的生活史,证明它们都自卵孵出并

经历了幼虫等阶段,而不是从沙子、河泥或露水中自然发生的。

他通过友人的介绍和英国皇家学会建立了联系,自1673~1723年曾将他的发现陆续以通信的方式报告给学会,其中绝大多数都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由他提供的第一幅细菌绘图也在1683年该学报上刊出。他于1680年被选为该学会的会员。

他是第一个用放大透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尽管他缺少正规的科学训练,但他对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的细致观察、精确描述和众多的惊人发现,对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他根据用简单显微镜所看到的微生物而绘制的图像,今天看来依然是正确的。

由于基础知识薄弱,使他所报道的内容仅仅限于观察到的一些事实,未能上升为理论。他的显微镜制法也由于保密,有些至今还是未解之谜。他制造的透镜小者只有针头那样大。适当的透镜配合起来最大的放大倍数可达300倍。

他的划时代的细致观察,使他举世闻名。许多名人(包括英国女王、俄国的彼得大帝)都曾访问过他。

微生物在地球上存在了30多亿年,人类在数百万年前出现之后就一直和微生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人类自己并不知道一直在和微生物生死共处。他们不知道许多疾病是微生物引起的,也不知道发面、果酒和啤酒酿造、牛奶和奶制品的发酵等都是那些看不见的小生命做出的贡献。不过,从现有的古代著作中我们看到,还是有些人曾经觉察到是某种有生命的物质在起作用。例如在我国17世纪初的清代,有位叫吴有性的医生曾在他的著作《瘟疫论》中认为传染病是“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且指出“气即是物,物即是气。”这在没有发现微生物之前,能够肯定地预见有某种实体是传染病的病原体,不能不认为是一种科学的预见。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van,Leeuwenhoek)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他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许多信,介绍他的观察结果,他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表明他实实在在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过的微小生命。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所以今天我们把列文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学的开山祖。不过,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后差不多过了200年,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形态进行描述上,并不知道原来是这些微小生命的生理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实践有那样的重要关系。

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东部一个名叫德尔福特的小城市,16岁便在一家布店里当学徒,后来自己在当地开了家小布店。当时人们经常用放大镜检查纺织品的质量,列文虎克从小就迷上了用玻璃磨放大镜。正好他得到一个兼做德尔福特市政府管理员的差事,这是一个很清闲的工作,所以他有很多时间用来磨放大镜,而且放大倍数越来越高。因为放大倍数越高,透镜就越小,为了用起来方便,他用两个金属片夹住透镜,再在透镜前面按上一根带尖的金属棒,把要观察的东西放在尖上观察,并且用一个螺旋钮调节焦距,制成了一架显微镜。连续好多年,列文虎克先后制作了400多架显微镜,最高的放大倍数达到200—300倍。用这些显微镜,列文虎克观察过雨水、污水、血液、辣椒水、腐败了的物质、酒、黄油、头发、精液、肌肉和牙垢等许多物质。从列文虎克写给英国皇家学会的200多封附有图画的信里,人们可以断定他是全世界第一个观察到球形、杆状和螺旋形的细菌和原生动物,还第一次描绘了细菌的运动。

列文虎克活到91岁。直到逝世,他除了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和描绘观察结果外,别无爱好。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人们承认了他的发现,但要等到100多年以后,当人们在用效率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并知道他们会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和产生许多有用物质时,才真正认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
发明显微镜的人,是一个最初被人们看不起的入,他就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出生贫寒,成年后只做着一份低级的门房工作,但他凭着自己的执着,利用自己做门房工作的空余时间不知疲倦地埋头磨制他的镜片.他周围的人本来就看不起他,见他整天磨透镜镜片,便耻笑他,认为他是"疯了",是在"干没有出息的事".而列文虎克没有因为别人说这说那就放弃自己所做的事情.
透过两片透镜,列文虎克发现眼前的东西变大了好多,他看见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命.这样,利用两片透镜,他做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显微镜.一天,下起细雨,列文虎克想:雨水看起来很干净,但它们中是否还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呢 于是,他舀起一些雨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发现雨水中蠕动着好多小生物.当时,列文虎克非常惊讶和喜悦,他告诉自己的小女儿玛利:"雨水里有许多小动物呢,它们正在游动,身体要比我们眼睛看到的小动物小得多,真有趣!"
在这以后,列文虎克在湖水里,鞋底上,甚至人的牙缝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小世界".原来在人的口腔里生活的生物竟是如此之多,可能比一个国家的居民都多.列文虎克就是凭着自己的执着,向人们展示出他在科学探索上的不懈努力和付出.因为显微镜的发明,列文虎克成了微生物学的始祖.
人类因为有了显微镜,才得以把更多的科学探索继续向前推进.人们很想知道他成功的"秘诀",他的"秘诀.就是那双因长期磨制镜片而满是老茧和裂纹的手.
在列文虎克八十五岁那一年,朋友们劝他离开显微镜,安度晚年.列文虎克是这样回答的:"要想成就一项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
1590年,在荷兰的米德尔堡,有一个名叫江生的少年。他在父亲的眼镜制造工场玩耍时,无意间将两片凸透镜重叠放在一起,发现镜片下的小蚂蚁大了许多倍。少年被这奇怪的现象吸引住了。于是,他用薄铁片卷了两个铁筒,让小铁筒在大铁筒里滑动。他把两个凸透镜分别装在大小铁筒上,利用铁筒的滑动,调整透镜的距离,这样就可以得到较清晰的成像。这个装置是显微镜的雏形。

江生发明的显微镜有许多缺陷,例如: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倍左右;镜头下的成像会变形。遗憾的是,江生并没有对显微镜做进一步的改进。因此,它只是被人当作有趣的玩具。

半个世纪后,英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经过多年研制,制成了一架显微镜。他用这架显微镜观察自然界的奥秘,他使显微镜从玩具变成了科学仪器。

然而,罗伯特·胡克发明的显微镜也不尽如人意。它必须借助油灯,灯光通过一个玻璃球射到观察物。真正使显微镜研制技术成熟的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于荷兰德尔夫特。他很小时,就失去了父亲。他的性格内向,看上去有点呆里呆气。他的学习成绩很一般,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超人的天赋。

列文虎克觉得母亲起早摸黑地忙着于活,自己又不是一块读书的料,便中途辍学。

经别人介绍,列文虎克来到一家眼镜店学手艺。店里形形色色的镜片引起了列文虎克浓厚的兴趣。他觉得晶莹的镜片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他想:“我如果磨制一块很好的镜片,一定可以看到许多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于是,列文虎克勤勤恳恳地跟师傅学习磨制镜片的手艺。可不久,他被店老板辞退了。原因是他粗杂活干得太少了,而老板的意思要他成为粗使杂役。

后来,列文虎克在德尔夫特市政府谋了个差事,当上了看门人,总算谋到了一个固定的职业,可以维持家庭的生计了。

列文虎克依然对镜片非常着迷。他喜欢在工作之余,到眼镜店看看,跟别人聊聊有关镜片的话题。一次,他听人说:“阿姆斯特丹眼镜店不但磨制眼镜片,而且也磨制放大镜。放大镜可以将东西放得很大,将肉眼看不清楚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

列文虎克听了这一番话,被放大镜的魅力深深吸引住了。他连忙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笔钱,直奔阿姆斯特丹。

在阿姆斯特丹,他看到了放大镜。可放大镜的放大性能并没有像别人说的那么好。列文虎克有点失望。他买下一块放大镜片,自己磨制镜片。

对列文虎克来说,磨制镜片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他曾经学过这手艺,只要有时间,慢慢地磨就一定可以磨出很好的镜片。好在看门是一件闲职,除了收发文件、盯住生人外,并没有什么事情。他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同时,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不停地磨。

1665年,列文虎克终于研磨成了一块直径只有3毫米的小凸透镜。他在铁匠师傅的帮助下,动手制成了一个金属支架。他把这块透镜镶在这个小支架的木板上。这样,用凸透镜看东西就方便了。

不久,他听一位研制镜片的师傅说,如果把两块镜片叠在一起,放大倍数会提高许多,列文虎克一试,果然如此。他就在原来凸透镜装置上,加了一块透镜,并将两镜片用圆筒套起来。在支架中间设计了一个旋纽,以调节两个镜片间的距离。为了解决光线问题,他在透镜的下方装上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孔,使光线反射到被观察的东西上。这样,一种新式的显微镜诞生了。

此后,经过不断地改进,列文虎克发明的这种“魔镜”能把东西放大300倍。它无论是外形还是性能都大大超过罗伯特。胡克发明的显微镜。依靠这种“魔镜”,列文虎克实现了少年时的愿望,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692304.html?fr=qrl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28
安东 ·范·列文虎克 Anton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非常热衷於显微观察并有众多发现的,但有趣的是列文虎克竟没有受过系统的理论训练.他除了自己的母语荷兰语外,对於拉丁语(这是当时的学者必须掌握的语言)及其他任何语言,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他无法阅读古典的自然哲学家们的著作以及当时英,法,意等国学者的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倒不失为一件好事,这样他可以免受前人的一些教条的束缚.在他的同代人当中,不少人因为前人教条的禁锢而举步不前.
列文虎克出生於 1632年的荷兰德夫特.16岁时就失去了父亲,被迫退学后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在杂货铺的隔壁有一家眼镜店,列文虎克有空就会到眼镜工匠那裏学习磨制玻璃片的技术.当他听说用上等玻璃磨成的凸透镜能放大身边的小东西许多倍,他便渴望用自己双手磨出光匀透亮的镜片,带领他进入人类用肉眼永远看不到的奥秘的微观世界.
不知过了多少个夜晚,列文虎克忘记白天店铺裏学徒生活的劳累,一心扑在磨制镜片上,很快便掌握了磨制镜片的技术.一天,他终於磨制出了一个直径只有 3mm,但却能将物体放大200倍的镜片.他把镜片镶嵌在木片挖成的洞孔内,用来观察微小的物体.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他的镜片下,鸡毛的绒毛变得像树枝一样粗,跳蚤和蚂蚁的腿变得粗壮而强健.
列文虎克所制作的显微镜和使用方法
结束了学徒生活的列文虎克最后在故乡德夫特定居下来,从事市政府看门人的工作.他每天把工余的时间花在用显微镜观察自然现象上. 1674年,列文虎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并利用这台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血红细胞,从而开始了人类使用仪器来研究微观世界的纪元.
列文虎克虽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他的朋友中却有不少是科学家,学者,艺术家,其中包括当时荷兰的著名解剖学家德 ·格拉夫(Regnier de Graaf).格拉夫对於胰腺分泌物及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很有研究,"卵"这个词就是格拉夫首先提出来的.格拉夫还比较关注显微观察,而且与伦敦皇家学会联系密切.正是通过格拉夫,列文虎克的工作才被皇家学会,进而被科学界所了解.1680年,列文虎克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列文虎克显微观察中的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进一步证实了毛细血管的存在.他相继在鱼,蛙,人,哺乳动物及一些无脊椎动物物体中观察到毛细血管. 1688年,他在描述显微镜下观察蝌蚪尾巴的血液回圈时写到:
"呈现在我眼前的情景太激动人了,……因为我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五十多个血液回圈,……我不仅看到,在许多地方,血液通过极其细微的血管而从尾巴中央传送到边缘,而且还看到,每根血管都有弯曲的部分即转向外,从而把血液带向尾巴中央,以便再传到心脏.由此我明白了,我现在在这动物中所看到的血管和称为动脉和静脉的血管事实上完全是一回事;这就是说,如果它们把血液送到血管的最远端,那就专称为动脉,而当它们把血液送回心脏时,则称为静脉."
正是列文虎克的显微观察,圆满完成了血液回圈的发现.列文虎克在观察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回圈时,还发现在血液中的红血球,成为第一个看见并描述红细胞的人.
列文虎克在显微观察中,还第一次发现了一些非常细小并只能透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生物,他称之为 "微生物".1675年,他首先在盛放雨水的罐子裏发现了单细胞的微生物;1683年,他又在自己的牙垢物中发现了更小的单细胞生物.他发现"这些生物几乎像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过了2百多年以后,人们才搞清楚列文虎克发现的微生物是细菌.
此外,列文虎克对於昆虫的结构也进行了大量的显微观察.他观察了昆虫的复眼,认为复眼便於昆虫迅速发现其他物体;他发现蚜虫的发生无需受精,即现在所称的孤雌生殖,幼虫从未受精的雌体中产生出来.
列文虎克所绘画的昆虫复眼图
列文虎克作为杰出的显微观察家,在生物学史上是相当重要的.直到 19世纪,显微科学的研究才超过他的水平.从职业上看,他是一位业余科学家,他的主要职业是商人,而且即使在科学研究中他也保留了某些商人的习性.例如,他对自己的某些方法秘不示人,惟恐别人掌握,而且他喜欢"独立经营",很少与别人交流科学研究的结果.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他却是一位真正的杰出科学家.他对科学研究如痴如狂的迷恋,他的严谨而勤奋的治学态度和作风,以及他所做出的贡献,这些不仅在当时,而且在整个生物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