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中‘进京赶考’指什么,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如题所述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夕,毛主席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以“赶考”的心态,直面执政后的地位和贪图安逸,脱离群众,腐化变质的危险,坚持“两个务必”是当时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关键,成功地使我党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由革命到建设,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变。

进京赶考”的核心是要求和鞭策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未来,把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无论是转折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世纪新时期都有指引执政实践的时代意蕴。

做到“两个务必”

“赶考”成功,归根结底是由党的本质、由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所决定的。回望历史不难看到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这个历史命题,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都包含丰富的历史意蕴。

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和所处不同历史时期的执政任务,提出了创新的理论,引领国家和人民开拓进取,迈向现代化,交出了优异的历史答卷。在新形势下这一命题仍具有时代价值,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充实和深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0
指的是共产党1949年进入北京建国。
采取了两个务必的措施 两个务必提出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在一间只有35平方米的土砖房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指挥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

  胜利比预期快得多地到来了。即将掌握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否经得起考验,不做“李自成”?1949年3月,在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同志提出了发人深省的“两个务必”。

  两周后,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由西柏坡向北平进发。经28年奋斗,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踏上“进京赶考”的征程。
第2个回答  2012-02-20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