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二是积极向外传播唐朝

如题所述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1、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2)唐政府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以后,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1)经济文化交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的商旅来中国的很多。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2)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遣唐使和留学生: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中日友好交往中,涌现出令人尊敬的和平使者代表,如吉备真备、鉴真等,佳话流传至今。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

频繁的贸易往来: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4、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隋唐时,中国和今天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中国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隋炀帝时,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也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印度称为天竺。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

(3)玄奘、义净西游: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玄奘在贞观初年,为探求佛学,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天竺钻研佛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义净在唐高宗时由广州出发,浮海至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到今印尼搜集佛经。武则天时他回到洛阳,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

5、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这些国家一再遣使前来,每次都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

和波斯的往来: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卑路斯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和大食的往来: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和东罗马的往来: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和非洲的往来: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9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1、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2)唐政府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以后,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1)经济文化交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的商旅来中国的很多。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2)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遣唐使和留学生: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中日友好交往中,涌现出令人尊敬的和平使者代表,如吉备真备、鉴真等,佳话流传至今。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

频繁的贸易往来: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4、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隋唐时,中国和今天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和马来半岛)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中国和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隋炀帝时,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也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印度称为天竺。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

(3)玄奘、义净西游: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玄奘在贞观初年,为探求佛学,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天竺钻研佛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义净在唐高宗时由广州出发,浮海至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到今印尼搜集佛经。武则天时他回到洛阳,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

5、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这些国家一再遣使前来,每次都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

和波斯的往来: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卑路斯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和大食的往来: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和东罗马的往来: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和非洲的往来: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第2个回答  2012-03-04
文化交流本来就是双向的,也是一种潜在的经济交流
第3个回答  2012-03-16
文化交流本来就是双向的,也是一种潜在的经济交流 赞同0| 评论
第4个回答  2012-03-04
不懂,祝你好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