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klkknn

回忆往事战争的硝烟感觉还未弥散,作为损失惨重的中国人,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有哪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05
参考资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战》威廉森·默里(Williamson Murray)及阿伦·R·米利特(Allan R. Millett)著
2.邵文松、王爱松译:《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A War to be Won: Fighting The Second World War),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8月 ISBN 7800406059
3.Winston 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6 vols(《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著)
4.news.yninfo.com
5.GNU:wikimedia.org
6.《东方大审判》
7.《世纪战争》
8.《我的奋斗》(阿道夫·希特勒著)
9.《二战德国海军战史》(卡尔·邓尼茨著)
10.《古德里安回忆录》
11.《希特勒档案》
12.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2/content_2863314.htm
1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02/content_948532.htm
14.苏联卫国战争: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4/21/content_2859696.htm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14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第3个回答  2007-11-17
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斗目标:即要为德国人寻求生存的空间,以欧洲东部国家为代价,将领土扩展到乌拉尔山脉;获得军队和政权;与犹太人展开殊死斗争。

随着权力的增加,希特勒废除了民主。他担任了国家元首,并将权力与总理结合,要求士兵对他本人表示忠诚。最重要的是,他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规定,重新武装了国民保卫队,并改为武装部队。到1936年,德国已拥有30万人的正规军,海军也开始建巡洋舰和潜艇。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重新组建了纳粹德国空军。1935年,克虏伯工厂开始大量生产重武器,同年3月,希特勒重新实行强制性兵役。主要大国和国联对希特勒的行为只有一个选择:通过对德国的军事干涉打败希特勒。但法国和英国被第三帝国的炫耀武力所吓倒,没有表态,美国由于策划了国际日内瓦公约,躲藏到其孤立主义政治背后。此外,1936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时,法国和英国投票赞成对意大利进行制裁,而意大利是惟一可能通过军事手段挫败希特勒的国家。1934年,当纳粹暗杀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时,意大利已经显示出这方面的能力。不幸做出的制裁决定将意大利推向了希特勒的怀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希特勒发动战争时,拥有260万名士兵、3200辆坦克、4000架飞机(其中一半为轰炸机)、3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57艘潜艇。

从合并政策到战争爆发

1938—1939

凡尔赛和平条约中有一条禁止将奥地利与德国合并的条款。1937年,希特勒公开对该条约提出挑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国提出挑衅,宣布德国要将欧洲所有讲德语的地区加以合并,首先将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奥地利是元首的家乡,他于1889年4月29日出生在莱茵河畔布劳瑙。当希特勒发表这一消息时,时任奥地利总理的是反对合并的保守党人库尔特·冯·舒施尼格。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召集舒施尼格到位于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的别墅贝格霍夫参加会议,他指责舒施尼格在奥—德边境设防。希特勒一拳打在舒施尼格的嘴上,粗暴地命令他熄灭冒烟的烟头,说道:“还从来没有人敢在我面前抽烟。”

舒施尼格感到很沮丧,但也下定决心进行抵抗。他回到维也纳,并于3月13日举行公民投票,他想知道奥地利人民是否真的想要合并。但希特勒不愿出任何偏差。他调动内政部长亚瑟·赛斯—因夸特领导的奥地利纳粹党,挑起了一系列叛乱。赛斯—因夸特迫使奥地利共和国总统威廉·米克拉斯取消了公决制度,并任命他为总理,取代舒施尼格。一经掌权,赛斯—因夸特便请德军进入奥地利领土“平息叛乱”。1938年10月21日黎明时分,德国人入侵奥地利。为安抚墨索里尼,希特勒宣布不会触动布伦纳关边境:讲德语的南蒂罗尔仍由意大利人掌管。入侵初期,德国党卫军逮捕了7.9万名反对希特勒和合并的反对者。两天后,3月14日,希特勒在200万狂热的人群前,胜利进入维也纳。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墨索里尼发一封电报:“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刻。”几天后,奥地利内阁颁布了一道命令,奥地利成为德国东部边境地区的一个省。4月10日,公决投票中,99%的奥地利人投了赞成合并票。4月18日在德国举行了类似的公民投票,取得了相似的结果。库尔特·冯·舒施尼格被捕,关在达豪集中营,直到1945年,他去了美国,成为纽约城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300万讲德语的市民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1937年,希特勒曾许诺该地区与德国合并。1938年4月,德国苏台德党首领科纳德·亨莱因否决了捷克政府的建议,承诺要保护少数德国人的权利。他要求苏台德地区完全自治,德国在此居住者可以有自己的政府。布拉格拒绝了这一请求。柏林的反应十分迅速:希特勒召集军队,并指示军队准备“摧毁捷克斯洛伐克”。9月26日,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给予苏台德自治权,将遭到军事占领。这一时刻应毁掉希特勒,并使其从政治和历史舞台消失,但没有一个国家有胆量作出行动。事实上,英国还秘密推动捷克政府接受苏台德独立的要求。法国因与捷克有协约关系,别无选择,只能下令于1938年9月28日进行全民总动员。此时,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致电墨索里尼,请求他为了和平而进行干预。这时,所有人都知道希特勒已经计划于10月1日发动进攻。墨索里尼毫不迟疑,几个小时后,他决定于第二天在慕尼黑举行最高级首脑会议。

1938年9月29日晨,4国主要领导人爱德华·达拉弟,内维尔·张伯伦,贝尼托·墨索里尼和阿道夫·希特勒到达慕尼黑。最高会议于中午举行,于9月30日下午1时结束。除希特勒急切要发动战争外,没有一个人同意发动战争。捷克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被劝说接受德国的要求。作为交换,希特勒承诺不会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并允许80万名捷克人在苏台德居住6个月,决定去留。

捷克要放弃沿德国边境地区的防御工事,甚至签订了“英德友好宣言”。回国时,张伯伦和墨索里尼被当作“和平的拯救者”而受到欢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受到热烈欢迎,几百万人站在布伦纳关口至罗马的铁路沿线,当火车经过时高声欢呼。伦敦的表现则含蓄得多,温斯顿·丘吉尔和安东尼·艾登(英国外交部长,1939年2月20日辞职)与张伯伦保持距离。至于斯大林,鉴于希特勒已向西方让步这一事实(西班牙战争期间已经开始),他明白英国和法国对于希特勒在东部的目标并不存有敌意,因此开始考虑签订一个德苏协议。

当瓜分捷克的危险出现时,世界为此次冲突感到十分紧张。1938年9月30日,世界新闻界宣布捷克是安全的,捷克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让步,但领土完整得到了保证。可是10月2日,波兰开始对特斯申地区采取军事行动,并瓜分了那里的23万名居住者。10月7日,斯洛伐克成立了由牧师约瑟夫·蒂索阁下领导的独立政府。10月11日,拉瑟尼亚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另一位牧师沃洛申阁下成为政府首领,二人均由德国“顾问”支持和指导。此时,共和国总统爱德华·贝内斯提出辞呈,由埃米尔·阿查接任总统。接下来,匈牙利提出领土要求。为了防止捷克斯洛伐克遭到军事进攻,阿查同意接受维也纳的裁定(11月2日)。在这一裁定中,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和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划给匈牙利3861平方英里的边境领土、100万人口;剩下由布拉格管理的是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但不是长久管理。1939年3月14日,希特勒将阿查总统召到柏林。当阿查等待召见时,希特勒下令其冲锋队占领了这两个地区,速度之快如闪电,令整个捷克人民十分愤怒。当一切完成后,元首最后同意听取可怜的阿查的意见,并告诉他可以退休了,因为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已经成为德国的“受保护地区”,巴龙·康斯坦丁·冯·纽拉斯已经被任命为“保护者”。

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的这种国际土匪行径唤醒了西部国家的良知。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最后站稳了立场,宣布“绥靖政策”终止。法国受到更大的触动,因其是捷克的盟国,法国宣称波兰是不可侵犯的,是它在东欧的另一个伙伴国。比利时和荷兰加入法国的宣言,英国也承诺如果纳粹再进行入侵,将站在波兰一边进行干预。西欧新闻界一致指责希特勒想要用武力征服世界,把他称为世界头号公敌。

1939年8月23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那是秘密条款,没有向应该了解内容的伙伴国通告。里宾特洛甫本应征求日本和意大利的意见再签署,因为,这两个国家为了反对共产主义而签订的反第三国际条约(反对传播共产主义思想观念)与德国有关联。德国和日本于1936年11月签订这一条约,意大利于次年加入。这三个国家还因共同决定退出国联而联系在一起(意大利于1937年12月11日最后一个离开日内瓦),由于这三个国家的背叛,国联遭到彻底的失败。但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之间,他们的政治地位并不总是很明确的。1939年初,德国要求意大利和日本签订三方协议,可以将三个国家在“斯蒂尔协议”中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联盟。日本拒绝了,意大利外交大臣加莱亚佐·齐亚诺坚决反对站在德国一边。但齐亚诺的岳父墨索里尼对他耍了个花招。当齐亚诺和里宾特洛甫于1939年5月6日在米兰会面时,墨索里尼在罗马向新闻界宣布将与德国签订“斯蒂尔协议”。虽然齐亚诺不赞成墨索里尼的做法,他还是被迫于5月22日前往柏林签订这一协议,因此无可改变地将意大利与德国联在了一起。德国没有通知意大利签署了苏德协议,并且违反了反第三国际协议。在反第三国际协议中,签约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做出承诺,要反对苏联—他们当然不会与苏联达成一致意见的。日本人也十分气愤地抨击了德国违反反第三国际协议。1939年8月11日,在萨尔茨堡举行的意大利——德国最高会议上,德国撕去了伪装。齐亚诺问里宾特洛甫:“那么,你想要得到但泽走廊吗?”希特勒的外交部长回答道:“不再需要了。我们想要战争。”

日本政府因在远东扩张,不能指望得到远处德国过多的支持,但由于担心苏联可能会对其产生麻烦,使日本签订了反第三国际协议。在知道德苏之间的秘密协议后,日本也指责该协议。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间,日本政府重新大规模武装部队,发展强大的海军,取得了强有力的地位。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没有任何正式宣告。他们取得了节节胜利。入侵部队占领了北平、上海、南京,1938年1月10日占领广州。蒋介石领导的中国政府在与共产党暂时停止内战后,躲到重庆山中,共产党展开了抗日游击战。1938年至1939年间,占领中国北部的日本和苏联在边境不断发生冲突,结果东京不再相信苏联,因为苏联可以从后部打击日本人。

30年代,美国采取新政,解决失业问题。这是1929年股票市场垮台的结果。罗斯福总统的部分经济政策是重新武装这个国家。发展军事和军备产业将吸纳数千万无业人员,有助于重新启动经济。军工厂里装满了武器,从理论意义上讲没有什么用途,因为美国越来越采取政治孤立主义立场。事实上,没有任何事情对美国的完整构成威胁,但由于其“自由”的背景,罗斯福对纳粹德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一直是十分敌对的。对意大利,罗斯福头脑中牢记意大利的移民力量,完全了解许多美籍意大利人的亲法西斯主义倾向,但他从没有过分
估计它的威胁。由于发展军事和军备产业经济政策的实行,几年内,美国军用飞机的产量便翻了一番,海军是世界上力量最强大的。

在远东进行的中日战争,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随后法国、英国支持波兰这一欧洲战争,成为两个“地区”冲突,它们都同样残酷和痛苦。但这最初两个地区的战争发展成了一场注定“所有”的国家都要参与的世界战争。同盟国取得胜利前,实际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难以想象的种种暴行:600多万名犹太人被屠杀,原子弹轰炸了广岛和长崎。

有几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场世界战争扩大得多么令人可怕。英国、法国和荷兰殖民王国,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强大,他们都无法反对日本的军事扩张主义,只有美国才能做到。日本为了防止美国采取行动,决定对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阻止性进攻。但日本政府低估了美国人:这场进攻激起了美国要永远摧毁日本的决心。1941年6月21日,希特勒进攻苏联时,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一致命错误决定为德国带来了灾难,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样,在两条战线被摧毁。

德国和日本仅仅是名义上的同盟国,他们从未真正对一致有效的策略感兴趣。另一方面,美国、英国、苏联则在政治及军事最高会议上共同协调计划。美国和英国建立了联合最高指挥部,苏联得到了美国生产的大量武器、飞机、军需品和其他物品。战争变成了一场全面的世界大战:在欧洲、亚洲,在非洲和中东,在印度和南太平洋,在远东和北极海域,包括整个世界,从西部、北部的英国、加拿大,到东南部的澳大利亚。人类遭受的损失是骇人听闻的,仅就军队而言(不包括平民的伤亡和大屠杀),共计850万苏联人、300万德国人、120万日本人、34万法国人、32.5万英国人、30万意大利人和26万美国人死亡。至于平民,估计的数量已经能够说明了:德累斯顿轰炸中10万人死亡,广岛的原子弹轰炸使10.6万人死亡。

1939年3月23日,在给华沙的外交照会中,德国要求归还但泽走廊,这是一条连接波兰和波罗的海,划分东普鲁士和德国其余部分的狭长地带。凡尔赛会议已将其作为通往海洋的必需出口划分给波兰。同时,希特勒还要求重新瓜分但泽,凡尔赛会议将其划分给波兰,它是一个得到国联保护的自由城市。整个世界很快了解但泽走廊会成为希特勒发动新的世界大战的借口。在欧洲,法国主要报纸的编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保卫但泽而死?”——这一问题广泛传开。

从3月23日起,各种事件持续不断。26日,波兰拒绝了德国的要求。第二天,德国断绝与波兰的外交关系。3月31日,波兰得到法国和英国承诺,保证其领土完整。4月27日,英国采取了在其1000多年的历史中从未采用的做法:和平时期的强制兵役制。8月,压力变得无法忍受。随着波兰——德国边境和但泽(几乎所有在那里的居住者都想归属德国)的日益紧张和冲突发生,同前一年苏台德危机时一样,全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意大利。8月21日,齐亚诺说服墨索里尼通知希特勒,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意大利将不支持德国。23日,罗斯福总统向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伊曼纽埃尔三世发出一封短信,请求他进行干预,阻止战争的爆发。第二天,8月24日,教皇皮乌斯二世向所有国家发出呼吁,敦促他们运用理性的力量。

但这一切毫无用处。8月30日夜,纳粹党卫队对位于边境的格莱维茨电台发动虚伪进攻。希特勒的部队伪装成波兰士兵,袭击了电台,并无情地杀死了几名员工—他们实际上是政治犯,那天夜里被转到电台充当德国挑衅的牺牲品。第二天,希特勒在电台大肆渲染,要求波兰为此次行为付出严重代价。9月1日,冲锋队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态度,要求搁置斯蒂尔协约。9月3日,法国和英国向德国宣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紧随其后。大不列颠做出最坏的准备,立刻向法国派出15万人组成的特遣部队。9月5日,美国宣布保持中立。

正当由西科尔斯基将军率领的波兰军队同力量超过其千倍的敌人浴血奋战时,9月17日,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地区,俘虏了20万士兵和1万名军官,并在军官们投降后将他们杀害,将尸体埋在卡廷森林墓地。

东部战争几天后结束。德国空军轰炸了华沙,波兰军队只有几支英勇的古老的骑兵队向侵略者发动反击,同在布兹拉河向两个坦克团发动的反击一样,最终大量的马匹和骑兵遭屠杀。战争初期,德国空军就已将波兰空军摧毁在地面。停泊在波罗的海的几艘战舰遭到同样的命运。德国装甲师突破了南部和北部,9月7日已经到达了华沙。9月18日,政府组成人员和里茨·希米格维元帅以及一些幸存者躲到罗马尼亚。27日,华沙失陷。9月30日,西科尔斯基在巴黎成立了波兰流放政府。
第4个回答  2007-11-05
二战共计死亡7千万人,是一战的五倍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