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射将军是什么意思如何叫才能叫扑射将军?

关于古代很多出征将领都叫什么骠骑,扑射,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以及如何才能被称为这些。
还有就是关于三省六部,论实权,哪个省的最高长官(尚书)权利最大?
谢谢了

骠骑将军
官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年)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禄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ur],东汉以后各代沿置,或加“大”字。隋文帝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此骠骑将军为府兵制度的基层军府主官,秩正四品,与汉以来的骠骑将军相去甚远。炀帝改为鹰扬郎将,地位降低。唐初尚有骠骑府及骠骑、车骑将军之制,武德七年(624年),改骠骑将军为统军。显庆元年(656年)置骠骑大将军为武散官,从一品,宋沿置。金骠骑卫上将军,正三品下,元正二品。明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
"由汉至三国,军号泛滥,然则始终以大骠车卫、四征前后左右为最高。“征西”、“车骑”之制,可见《宋书·百官志》:“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由“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可见这两个军号都高于“前后左右”将军,同时又位次三司,按汉魏惯例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下。"

武帝时期按照等级高低:第一为大将军,第二为骠骑将军,第三为车骑将军,第四为卫将军,再往下就是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比如李广利的贰师将军)对一些立有大功的高级军官或者重臣,皇帝会给予大将军或骠骑将军的称号,以示尊重,实际还是皇帝的高级顾问或代理人,并非一定掌握军队,比如卫青、霍光等。后来大将军逐渐成为常置官职,相当于全军总司令。众所周知,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公主家奴出身,所以才得宠为以重任。不但拼死打仗,对主上汉武帝更是极其忠心。汉武帝特别为卫青设立了大将军一职,为霍去病设立了骠骑将军一职,皆在三公之上。

仆射:(音púyè)
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皆有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至于宋代。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而言。

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尚书令阙,仆射便是尚书台(后称省)的长官。汉武帝至元帝时,兼用士人与宦官为仆射,宣帝时,宦官弘恭为中尚书令,宦官石显为仆射;元帝时石显为令,牢梁为仆射。均专权用事。至成帝时,罢宦官专用士人,置尚书五人,以一人为仆射。仆射"掌授廪、假、钱、谷"。大约当时尚书的机构较为简单,所以仆射主管具体事务较多。东汉时,尚书台称为"中台",主管全国机要政务,组织扩大,仆射与尚书令同为台中长官,与六曹尚书台合称八座,台中具体事务遂移归尚书左右丞及诸曹尚书侍郎。仆射初置一人,至汉献帝建安四年 (199)始分置左右仆射。自此以后,或二或一,置二人则分左右。左右仆射分领尚书诸曹,左仆射又有纠弹百官之权,权力大于右仆射。尚书令阙,则左右仆射为省主。魏晋以后,仆射已处于副相地位,号称端副(尚书令称端右)。例如东晋谢安、北魏李冲、北齐杨�等都是以仆射分掌或专掌朝政。但自魏晋至南北朝,仆射之上还有录尚书事、尚书令,至陈时,因其权重,此二职已基本不置,仆射的权力独重。隋文帝时,废录尚书事,尚书令虽置而常缺。于是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高颎为左仆射达十九年,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共掌朝政。杨素代高颎为左仆射后,隋文帝以其权重,对之疑忌,命他三五日一至尚书省评论大事,表面对他体恤和尊崇,实则削夺他的权力。隋炀帝时,杨素进位尚书令,实不问事;杨素死后,尚书令位阙。大业三年苏威被罢官后,尚书仆射也不再补授。唐初,大抵继承隋文帝时制度,尚书省置令而虚其位,仆射总领省事,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而左仆射为首相。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号称贤相。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以仆射当求访贤才为理由,命令尚书省细务悉由左右丞处理,有冤滥大故才呈报仆射,这就限制了仆射全面综理政务的权力。贞观二十三年 (649)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绩为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自此,仆射入政事堂议事,就例加此号,表明仆射已不是当然宰相。中宗、睿宗时,还有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也不参加议政的仆射,唐玄宗以后,仆射不再加此号。从此仆射就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

左右仆射在唐代曾数次改名,高宗龙朔二年(662)改为左右匡政;武后光宅元年(684)改为文昌左右相;玄宗开元元年 (713)改为左右丞相;但不久都恢复原名。玄宗开元时期,仆射虽名为丞相,实际虚名无实。唐代后期常以仆射为节度、观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于是仆射成为虚职,不但不是宰相,连尚书省本省事务也不过问。

五代至宋代沿袭唐代后期之制。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均为宰相。徽宗时又改宰相为太宰、少宰。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名左右仆射,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又改名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名。
三省六部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王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他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三监(或五监,见卿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玄宗时改名中书门下);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决定政策之权则被剥夺。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审覆天下大辟案的职权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已转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也都只作为寄禄官衔,另派升朝官分别主判,以处理残留细务,三省六部制仍是名存实亡。元丰改制,以三省取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除正、副宰相外,门下、中书省分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掌原谏院所领谏诤弹劾职务,起居郎、起居舍人掌原起居院所领修起居注职务,又分设门下后省、中书后省,为门下省及中书省下属机构,分别以给事中及中书舍人主管,以给事中掌原封驳司的封驳职务,并以封还词头的方式行使封驳权。尚书省下领六部,由各部尚书、侍郎主管,以原审官东、西院,流内铨,三班院所领职务归吏部,以原三司与司农寺所领主要财政职务归户部,以原太常礼院所掌礼仪职务复归礼部,以原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覆刑狱及三司有关审核会计帐册等职务并归刑部,以原三司有关修造、坑冶等职务归工部,某些次要军务归兵部,并废除枢密院之外的旧有机构,恢复六部下属二十四司。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如建炎三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水部等,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31
骠骑:1.古代将军的名号。
2.指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
3.★指飞骑。唐杜甫有《天育骠骑歌》,仇兆鳌注:"骠,疾走也。骠骑,犹云飞骑。"
4.古时宫中马技。

仆射:
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至于宋代。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而言。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第2个回答  2007-11-01
1.古代将军的名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元狩 二年春,以冠军侯 去病 为骠骑将军。”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骠,一亦作‘剽’。” 张守节 正义:“《汉书》云, 霍去病 征 匈奴 有绝幕之勋,始置骠骑将军,位在三司,品秩同大将军。”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骠骑上将之元勋,神州仪刑之列岳。” 唐 戎昱 《桂州腊夜》诗:“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清 唐孙华 《王鹤尹挽诗》之一:“词坛早岁主齐盟, 第五 何慙骠骑名。”
2.指 汉 朝骠骑将军 霍去病 。《文选·扬雄<解嘲>》:“ 公孙 创业於 金马 , 骠骑 发迹於 祁连 。” 李善 注:“骠骑将军 霍去病 ,击 匈奴 至 祁连山 ,捕首虏甚多。” 唐 王维 《少年行》之二:“出身仕 汉 羽林郎,初随 骠骑 战 渔阳 。”
3.指飞骑。 清 方文 《卖马行》:“君不见 汉 家骠骑千万匹,无端阑入阏氏室。”
4.古时宫中马技。 明 周宾所 《识小编·骠骑》:“禁中端午,有龙舟骠骑之戏。骠骑者,一人骑而持帜前行,后骑继之,各於马上呈弄巧伎,盖以习骑乘云。”
仆射

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秦律中有仆射称谓,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尚书令阙,仆射便是尚书台(后称省)的长官。仆射初置一人,至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始分置左右仆射 。左右仆射分领尚书诸曹,左仆射又有纠弹百官之权,权力大于右仆射。尚书令阙,则左右仆射为省主。魏晋以后,仆射已处于副相地位,号称端副(尚书令称端右)。但自魏晋至南北朝,仆射之上还有录尚书事、尚书令,至陈时,因其权重,此二职已基本不置,仆射的权力独重。隋文帝时,废录尚书事,尚书令虽设而常缺。于是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唐初,大抵继承隋文帝时期的制度,但唐太宗也曾以仆射当求访贤才为理由,命令尚书省细务悉由左右丞处理,有冤滥大故才呈报仆射,这就限制了仆射全面综理政务的权力。贞观二十三年(649)唐高宗即位后,李�为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自此,仆射入政事堂议事,就例加此号,表明仆射已不是当然宰相。唐玄宗以后,仆射不再加此号。从此仆射就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唐代后期常以仆射为节度、观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于是仆射成为虚职,不但不是宰相,连尚书省本省事务也不过问。五代至宋沿袭唐代后期之制。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名。
第3个回答  2007-10-31
骠骑
骠骑
piàoqí
[anc. title of high military general] 飞骑。
1.古代将军的名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元狩 二年春,以冠军侯 去病 为骠骑将军。”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骠,一亦作‘剽’。” 张守节 正义:“《汉书》云, 霍去病 征 匈奴 有绝幕之勋,始置骠骑将军,位在三司,品秩同大将军。”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骠骑上将之元勋,神州仪刑之列岳。” 唐 戎昱 《桂州腊夜》诗:“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清 唐孙华 《王鹤尹挽诗》之一:“词坛早岁主齐盟, 第五 何慙骠骑名。”
2.指 汉 朝骠骑将军 霍去病 。《文选·扬雄<解嘲>》:“ 公孙 创业於 金马 , 骠骑 发迹於 祁连 。” 李善 注:“骠骑将军 霍去病 ,击 匈奴 至 祁连山 ,捕首虏甚多。” 唐 王维 《少年行》之二:“出身仕 汉 羽林郎,初随 骠骑 战 渔阳 。”
3.指飞骑。 清 方文 《卖马行》:“君不见 汉 家骠骑千万匹,无端阑入阏氏室。”
4.古时宫中马技。 明 周宾所 《识小编·骠骑》:“禁中端午,有龙舟骠骑之戏。骠骑者,一人骑而持帜前行,后骑继之,各於马上呈弄巧伎,盖以习骑乘云。”
仆射

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秦律中有仆射称谓,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尚书令阙,仆射便是尚书台(后称省)的长官。仆射初置一人,至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始分置左右仆射 。左右仆射分领尚书诸曹,左仆射又有纠弹百官之权,权力大于右仆射。尚书令阙,则左右仆射为省主。魏晋以后,仆射已处于副相地位,号称端副(尚书令称端右)。但自魏晋至南北朝,仆射之上还有录尚书事、尚书令,至陈时,因其权重,此二职已基本不置,仆射的权力独重。隋文帝时,废录尚书事,尚书令虽设而常缺。于是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唐初,大抵继承隋文帝时期的制度,但唐太宗也曾以仆射当求访贤才为理由,命令尚书省细务悉由左右丞处理,有冤滥大故才呈报仆射,这就限制了仆射全面综理政务的权力。贞观二十三年(649)唐高宗即位后,李�为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自此,仆射入政事堂议事,就例加此号,表明仆射已不是当然宰相。唐玄宗以后,仆射不再加此号。从此仆射就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唐代后期常以仆射为节度、观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于是仆射成为虚职,不但不是宰相,连尚书省本省事务也不过问。五代至宋沿袭唐代后期之制。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名。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六部各司其职,基本掌握了政治、经济、礼仪、司法、人事……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最高管理权,其职能如下:

吏部 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 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 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 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驿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 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 主管兴修水利、重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现代的水利部和建筑工程部。

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第4个回答  2007-10-31
应该读仆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