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电影中王成的原型是谁啊

如题所述

一个说法是说王成是以“特级忠臣、二级英雄”李文彦为原型创造的。“在最紧急的时刻,李文彦命令没有负伤的两名战友带着一名伤员往主阵地转移,自己一人坚守阵地。面对再次蜂拥而来的敌人,头部负伤、血流满面的李文彦先用石头砸倒两个敌人,接着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高喊着“共产党万岁”冲入敌群。”

再有一种说法是说王成原型是大功团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当时身为副指导员的赵先友在连长和指导员受伤下火线的情况下主动承担了指挥作战的任务。他与战友了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他与另一位战友也都挂了彩。赵先友两眼被打瞎,在最危难的时候,他喊出了“向我开炮”。连巴金老人生前也曾到英雄生前所在团队采访。

再提供一种说法。“《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就其喊出“向我开炮”这一动人情节,只能是于树昌和蒋庆泉;抱炸药包(影片中是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也只有杨根思一人,别人并没有直接关系。”“还有一种说法说得更好,王成的原型名叫蒋庆泉。

蒋庆泉并没有牺牲,炮弹将他震晕,他被俘了,阵地也失陷了,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时间刚刚过去两个月,在另一个山头,又传来了同样的声音,这个人叫于树昌。洪炉把蒋庆泉和于树昌两个人的事迹合在一块儿,丰富了文章内容,最后发表了出来。”

真正的王成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这个集体。“《英雄儿女》的编剧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

扩展资料: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影片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3

这个人就是蒋庆泉,出生于辽宁,21岁的时候参军入伍,参军后在队伍中担任步话机员,这个职位在作战部队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是指挥部与战斗前线的纽带,通过话机把战场的情况传递出去,然后指挥员下令,调动炮兵,然后对敌人进行火力准确打击。

第2个回答  2020-11-10

电影《英雄儿女》中说,“在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但是,在那场艰苦的战争中,只有一名战士,他的事迹直接激发人们创作了“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

1953年4月,23军某部步行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原型之一蒋庆泉的故事被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了解后,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同年7月,23军某部步行机员于树昌也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同归于尽。

洪炉根据未能发表的《顽强的声音》,以于树昌为主角另写了一篇《向我开炮》

与洪炉相熟的编剧毛烽,在创作电影《英雄儿女》时用“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并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

于树昌与杨根思确已牺牲。但是蒋庆泉,这个最初促动洪炉写下“向我开炮”的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默默生活在辽西平原的乡村里。

2004年前后,《电影传奇》请了洪炉等老同志去讲《英雄儿女》的幕后故事。洪炉谈到了这位他从未见过面、已下落不明的英雄。

看过电视,蒋庆泉的妻兄和同村一个农民找到他,问他是不是就是这个蒋庆泉,蒋庆泉说,没这事。

心有不甘的妻兄又找到蒋庆泉的儿子蒋立询问,他却从来没听父亲讲过抗美援朝的经历。蒋立又去问蒋庆泉,他沉默许久后说,“没有开炮那不是我的原因。”

蒋庆泉不让儿子把这件事情说出去。但2009年他还是让儿子带自己去了一趟丹东。

电影《英雄儿女》在拍摄时,导演和编剧在对英雄王成牺牲的细节进行具体构思时,部分取材于杨根思的事迹。

“敌人的反扑持续着,一次接着一次,倒下的尸体迅速增加。杨根思的一排人也因英勇伤亡而逐渐减员。敌人多次反击无效,集中了重炮和B29型重轰炸机,将爆炸弹、烧夷弹,甚至汽油,都倒向这座小山顶,他们用成吨的钢铁来对付这一排人。当他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时,四十多个敌人已经爬近山顶。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根思握起了一包十斤重的炸药,拉响导火索,向敌群冲去。”

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被记者华敏写成了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

第3个回答  2007-10-31
  一个说法是说王成是以“特级忠臣、二级英雄”李文彦为原型创造的。“在最紧急的时刻,李文彦命令没有负伤的两名战友带着一名伤员往主阵地转移,自己一人坚守阵地。面对再次蜂拥而来的敌人,头部负伤、血流满面的李文彦先用石头砸倒两个敌人,接着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高喊着“共产党万岁”冲入敌群。”
  再有一种说法是说王成原型是大功团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当时身为副指导员的赵先友在连长和指导员受伤下火线的情况下主动承担了指挥作战的任务。他与战友了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他与另一位战友也都挂了彩。赵先友两眼被打瞎,在最危难的时候,他喊出了“向我开炮”。连巴金老人生前也曾到英雄生前所在团队采访。
  再提供一种说法。“《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就其喊出“向我开炮”这一动人情节,只能是于树昌和蒋庆泉;抱炸药包(影片中是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也只有杨根思一人,别人并没有直接关系。”“还有一种说法说得更好,王成的原型名叫蒋庆泉。蒋庆泉并没有牺牲,炮弹将他震晕,他被俘了,阵地也失陷了,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时间刚刚过去两个月,在另一个山头,又传来了同样的声音,这个人叫于树昌。洪炉把蒋庆泉和于树昌两个人的事迹合在一块儿,丰富了文章内容,最后发表了出来。”
  真正的王成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这个集体。“《英雄儿女》的编剧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7-06
电影《英雄儿女》,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英雄群体的惊世之作,不属某一个人的战斗故事。据了解,朝鲜战争结束后,为宣传参战官兵的英雄事迹,从各部上报的人员名单上,其中有毛岸英、孙占元等一批英雄。由于人员之多,英雄事迹各有千秋,中央军委将名单上报至毛主席,看到有毛岸英的名字,毛主席指示将毛岸英等干部身份的同志除外(谁让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多宣传一线战士。为能够既尊重毛主席的意见,又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除少数几个人物上教科书外,其他以不同形式进行宣传。《英雄儿女》囊括了所有参战官兵。王成,是汇聚了上甘岭战役中成千上万个英雄的化身,原型的集中,其中就有孙占元。
一个时期当中,孙占元在国内鲜为人知。但在朝鲜,每到纪念抗美战争活动,在国幅醒目位置,孙占元赫然排列第一。为让孙占元的英雄事迹在国内家喻户晓,后经安阳日报退休老记者史国义的呈书中央军委和冯湘平老师的舍命奔波,以及占元村群众的勇于接力,才使的孙占元英雄事迹大放光彩。
精神之火需要传递,红色基因需要赓续。我们常说,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没有英雄,更不能没有崇尚英雄的传统,“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中坚力量,关键还在于我们的主旋律创作、正能量传播乃至爱国主义教育的硬件设置,为激活人们内心积蓄着的能量,真正让英灵酣入到人们的心田里,还望当地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持。相信林州市做为中国“百强大县”,能够如人所愿。
相似回答